起源(演变)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秀才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了。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2009年12月"蒙自过桥米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正式核准,2015年10月,蒙自过桥米线传统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了"中华名小吃"称号,蒙自也被授予"中国过桥米线之乡",建有过桥米线博物馆和"蒙自过桥米线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