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口县出发,驱车行走在狭窄的农村水泥路上,弯弯曲曲直指远方的大山深处,一个多小时后,到达目的地南溪镇安家河特种鱼养殖综合基地。这里四面环山,40多亩的养殖场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几个养殖池,一派忙碌的景象呈现在眼前,捞鱼、选鱼、称重、充氧、运输……“我们需要在中午12点之前把成品杂交鲟鱼送到河口,出口到越南。”养殖基地的工人张京文一边选鱼一边说。
杂交鲟鱼养殖是河口山河水产有限公司是根据云南省政府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要求,充分利用南溪充沛的优质山泉流水资源和良好的气候环境而建的特色产业项目,主要养殖杂交鲟鱼、鸭嘴鲟、黑鱼、娃娃鱼等珍贵鱼种,以出售鱼苗和成品食用鱼为主。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深受鲟鱼“喜爱”
河口山河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本月以前在山东淡水研究所工作,多年从事淡水养殖研究,1999年经朋友介绍来到河口,发现河口的自然环境较好,由于全年气温比山东高,鲟鱼生长周期可缩短三分之一,再加之当时河口鱼类市场品种单一,仅有草鱼、罗非鱼、鲤鱼等种类,但张本月最看重的还是越南市场,“虽然越南海产品多,但海产品代替不了淡水鱼。”于是张本月下定决心在河口发展鲟鱼养殖。
说起发展鲟鱼养殖,南溪镇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南溪镇属亚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2.6℃,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适宜甲鱼、中华鲟等冷水鱼养殖。“鲟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高,最好是自然流动的山泉水,水温一般不超过24摄氏度,而南溪镇的自然环境很适合鲟鱼生长,养殖出来的鲟鱼质量很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技术人员为鲟鱼养殖提供现代化技术密集型的水产养殖技术指导,保证养殖项目顺利开展,良好发展。
鲟鱼顺利“游”向越南市场
记者在与张本月交谈时得知,越南市场对鲟鱼的需求量大,每年需求量预计2000余吨。“只要重量上了3—4公斤,就会出口到越南。”养殖基地的鲟鱼90%出口到越南,主要通过边民互市出口,张本月告诉记者,新年后首批鲟鱼已在2月份销往越南,约400公斤,价格在每公斤40余元,“依照经验,订单会越来越多。”
河口山河水产有限公司已于2012年8月通过国际检验检疫部门验证,获批《出境水生动物养殖中转场检验检疫注册登记证》,是云南省首家取得濒危水生物出口资质的公司,从而打开了国际市场。
如今,鲟鱼这个长着尖尖长嘴的黑色家伙,已经成功翻山越岭从大山里游出了河口,顺利游向越南。
谈及未来计划,张本月说,2018年要注重产量,待产量达到一定的市场需求时,计划打造以“平价鱼、品质优”为特点的品牌,鲟鱼、甲鱼、黑鱼准备打入欧美市场,“这些种类的鱼可长期运输,质量可以达到保证。”
带动群众探“鲟”致富路
目前,该公司在南溪镇和瑶山乡两地共扩建了三个养殖基地,养殖面积预计达1000亩,鱼苗种类也有所增加,“争取2018年在产量上有所突破。”张本月说。
该公司在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主动作为,回报社会。自2016年以来,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着力帮扶贫困村和困难群众发展养殖产业,与安家河村委会、马场小组、二道坪小组及村民成立了生态渔业养殖合作社,以“公司+村集体+村小组+农户”的模式,带领群众发展特色渔业养殖产业。通过企业带动,2017年安家河村马场小组、二道坪小组作为试点,已有30余户农户积极参与到合作养殖中。
说起合作社,据安家河村委会主任李绍安介绍,安家河村民都可以入股参加合作社,以每户1000元入一股,建档立卡户可入两股。每股老板占股百分之五十,入股的村民总共占股百分之五十,盈利之后,都可以参加股份合作分红,“2017年合作社的鲟鱼产量13.16吨,产值约44.08万元,2018年预计全村8个村小组有100余户村民入股,合作社养殖池将由2个增加为6个,养殖面积比原先增加近20倍。”
张本月告诉记者,40余天可孵化一批鱼苗,每年可多次投放多批鱼苗,每批鲟鱼从鱼苗到成品鱼只需5至6个月的生长周期,经过长期不断生产、上市,至少每季度可分红一次。
陈应良是马场小组贫困户,参与了生态渔业养殖合作社,在投放鱼苗那天他也在现场,“看到一条条小鱼苗被投放到鱼池中,心想着不久以后这批鲟鱼就可以上市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很激动。”谈起分红,马场小组村民盘绍祥同样满怀开心笑容,“我们首批合作的鲟鱼苗于2016年11月开始投放鱼苗,已饲养13个月,刚好在2018年元月上市。按照入股比例,村小组分红可得1000元,我这次也能得到800元,投入产出比达80%。”
据了解,“公司+村集体+村小组+农户”的模式极大地带动了本地农牧渔业发展和脱贫攻坚进程,解决了安家河村无特色经济、无村集体经济、无龙头企业带动致富的难题,成功实现了南溪镇在脱贫攻坚道路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预想。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