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文山广南:让高原特色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2018

04/26

11:01

来源

云南网

早春广南,暖日融融,峰峦叠翠,四野飘香。

山坡上,墨绿的油茶林迎风招展;基地里,嫩绿的茶尖探出了头;大棚中,鲜嫩的石斛争相吐翠;草场内,成群的高峰黄牛踏春觅食……产业之花在广南大地落地生根、竞相怒放,形成了高原特色农业风景这边独好的壮丽景象。

广南油茶林

广南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国土面积7810平方公里,居全省第3位;总人口80.81万人,居全省第9位。“三农”工作始终是历届县委、县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南县围绕同步实现小康目标,全力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努力建设“山青水净、地绿天蓝、城乡优美、人民富裕”的锦绣广南。同时,广南县委、县政府积极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做大做强做优八宝米、茶叶、油茶、高峰牛、铁皮石斛、蒜头果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道路从“高原”走向“高峰”,让高原特色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翻开广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成绩单,这里有近100万亩木本油料、40万亩茶叶、15万亩八宝米,累计种植30万亩烤烟、42万亩甘蔗,养殖肥猪144万头、大牲畜42万头;这里先后获批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中国八宝贡米之乡、中国铁皮石斛之乡、全国油茶基地县、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茶产业“十强县”的称号,拥有“广南八宝米”“广南高峰牛”“广南铁皮石斛”“底圩茶”等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打“高原牌”走“特色路”,不久的将来,“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或将成为广南高原特色农业的亮丽名片。

广南县谷多退耕还草发展草地畜牧业

流转:让土地充满生机活力

千百年来,土地都是农民的命根子。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进步,传统农业结构单一、设施薄弱、产值不高、后劲不足等缺点日益凸现,让广南这片红土地失去了生机和活力,甚至出现大面积耕地荒置的现象。

穷则思变,变则通达。在寻求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广南县积极探索,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稳制、分权、搞活”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让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一次美丽的蜕变。

为改变传统农业种植零散分散、规模小、不便管理的现状,广南县采取“集中、连片、规模”等方式进行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布局。

底圩乡是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较多的乡镇之一,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广南府志》记载:“1825年,在底圩(黑)寨旁,距九龙山四十余里,其地产茶味绝美”;清朝时代,“竹筒茶”(姑娘茶)是最珍贵的贡茶,目前还保存底圩茶百年茶树群约1000亩和野生茶树群约1000亩。近年来,广南县围绕“底圩茶”这一国家地理标识品牌,整合农村集体土地和茶山资源,组建专业合作社,实行跨村、跨乡联合,着力探索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大力推进绿色生态茶园创建,不断提高茶叶品质,积极探索“土地入股、保底分红、规模发展、合作共赢”的“合作+品牌”发展道路。目前,全乡户均建成茶园22亩以上,全乡茶叶实现经营收入1.67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叶产业乡。自运行以来,农民组织起来了,资源聚集起来了,产业发展了,社员增收了,全乡社员的茶叶(鲜叶)销售收入提高了40%以上。该乡普盆村群众以村名作一联:“普天之大莫如党恩国策惠各族,盆地虽小干群共谋致富奔小康”,真情表达了群众的心声。

土地流转,让区域内农民收入、集体收入、农业效益实现了三个倍增。

农民收入倍增。以杨柳井乡宝月关村委会六郎城村为例,该村引进广南凌娅原生铁皮石斛科技合作社,创新采用仿野生种植技术定植铁皮石斛种苗,同步开发石斛酒等系列产品,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庄园,共流转山林1219亩,辐射六郎城周边126户建档立卡户发展,预计户均年营收1.8万元以上,带动当地农户特别是贫困户走高原特色农业脱贫之路。

农业效益倍增。土地流转吸引了上亿资金投入农业生产,一些曾因贫瘠、干旱或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而荒置的土地变成富庶的热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2013年9月,广南县与云南东昌集团签订了总投资3亿元油茶种植及产品加工项目合作协议,项目计划建设10万亩油茶基地,建设年产万吨精制茶油及延伸附产品的加工厂1个。目前,东昌加工厂及油茶基地建设、油茶原料收购共投入资金5620万元,公司已办完林地流转手续取得林权证的基地共3650亩,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经营;莲城镇老龙片区2464亩,由公司以林地租赁形式独立经营。

集体收入倍增。在土地流转中,土地承租方定期向合作社、村委会、村小组交纳产业发展金作为集体收入,保证村集体每年有一定收入投入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据了解,全县流转土地大多用于设施农业、林果产业等高效农业生产,让广南这片红土地重现农业大县的生机和活力。

科技:让山旮旯结出“金果子”

收获时节,走进曙光乡,满山的油茶果、核桃果、蒜头果,科技成果不间断不脱节地运用,让广南高原特色农业根强苗壮、叶绿花红。

“我种了2亩油茶,公司免费给苗,种出来的油茶果归自己。等油茶挂果时,生活就会越来越好过了。”在曙光乡万亩油茶示范基地里,57岁的曙光乡田心寨村角所村小组的贫困户何运香在山头边劳动边说。

曙光乡大路边村农户杨德环谈起自家8亩核桃地,喜悦之情跃然脸上。“这棵核桃树可能会结到100多斤,毛果摘下来可以卖到700元左右,到丰产期可卖到5000到6000元。”曙光乡通过石漠化治理,在荒山上种下了7.7万亩核桃,现已挂果1.6万亩,每年为果农带来经济收入1760万元。

“谁也没想到,老祖宗留下的蒜头果树,现如今成了全村人的致富树。上个月,村里除了一户人家没有参与蒜头果管理分红外,其余38户每户都分得9000元,这也是我第三次领到蒜头果的红利了。”46岁的广南县曙光乡拖董村建档立卡户陆继恒,说起村集体这片800亩的蒜头果林,乐得合不拢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油茶、蒜头果、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既是广南县的传统产业,又是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通过10年的发展,全县木本油料产业种植规模达95.6万亩。其中,油茶67.63万亩,实现产值4800多万元;核桃27.47万亩,实现产值1600多万元;发展蒜头果5000余亩,参与种植农户200余户,油茶、核桃已成为基地规模最大、对农户增收贡献最多的林业产业。

云南省林科院广南油茶研究所所长陈福介绍,由于传统品种存在产量少、含油率低、成熟期慢、落果率高等劣势,传统亩产的新鲜油茶果仅为两三百公斤,产值不超过1000元,一直未能走上规模化发展之路。在广南油茶研究所油茶研究基地里,有全世界162个油茶品种,油茶3、4、9、13、14号品种获得2016年云南省第一批通过审定,也是到目前为止整个云南省通过审定的品种。通过科研支撑,广南县已有云南东昌油茶公司、云岭山茶油公司、天云植物油公司等5家公司参与到油茶产品开发中,实现油茶加工工艺从热榨到冷榨的提升,开发食用油系列产品40多个,拥有“云岭白花”、“重君缘”、“林丰润”等品牌,产品获绿色食品、ISO9001、QS等认证。

2016年4月26日,云南省本力登院士工作站在云南省林科院广南油茶研究所正式揭牌,这是全省目前为止在县级建立的唯一一个院士工作站,也是全省为数不多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工作站。工作站落户广南,标志着广南在推进油茶和蒜头果产业产学研合作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目前,已建立蒜头果优良遗传资源评价方法,解决了蒜头果纯度95%以上神经酸分离提取技术,为研发神经酸产品提供了实现路径。

高原特色农业的“科技和生态红利”的运用,或将成就另一个风生水起的“广南印象”。  

转型:让农民“接二连三”鼓了腰包

“如果没有种植这几亩八宝米,收入少,建盖新房就是梦想。”73岁的蒙义和是广南县八宝镇坝龙村委会坡现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他盖起了120平方米的新房,购买了一辆新的三轮摩托车,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与蒙义和一样,2017年全县12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八宝米,在“一粒米”的带动下,走上了增收脱贫的道路。

八宝米在历史上被列为“贡米”,封为“皇粮”。据广南府志记载:“八宝米每岁贡百担,为明清两代贡米”。1981年被国家列为名贵稻米之一,2001年被授予“中国八宝贡米之乡”称号,2014年被评为“云南六大名米”之一。如今,作为“八宝贡”的生产基地,八宝米的种植已经达到了15万亩,不仅带动了一方群众致富,同时使八宝贡米这昔日高高在上的皇粮也能走入寻常百姓家,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

订单收购、价格补贴、入股分红、劳务用工,这是云南八宝贡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走出的一条新路子。

云南八宝贡米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政府监督、银行实施、公司带动的“政+银+企+农”模式,与425户建档立卡户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入股分红协议,建档立卡户每年以入股总额的8%进行分红,每年获得170万元的“红利”。通过订单收购+价格补贴+建档立卡户模式,建设标准化订单农业优质稻种植基地37500余亩,带动1183户档卡户4378人种植八宝米;通过劳务用工+建档立卡户模式,雇用建档立卡户60余人次参与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建设管理和车间生产的流程中,有效地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促进产业带动脱贫。

为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广南县大力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工程,锻造“绿色引擎”。在面上,紧紧围绕产业基础好、群众发展积极性高的八宝米、高峰牛、油茶、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以打造“句町故地·地母圣境、世外桃源”三张名片为载体,建成一批生态景区和民族风情文化景区(点),开辟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两大新兴业态”,营造市场环境,创造就业创业机遇,形成生态兴旅游、文化促旅游、旅游带经济的发展格局。在点上,实行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一人一技发展产业,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小额贷款或自有资金参与合作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与劳务派遣机构合作输出农村劳动力,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等渠道,变“大水漫灌”式投入为“精准滴灌”,变“撒胡椒面”式帮扶为“靶向治疗”。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打造“接二连三”农业产业体系,广南在行动。

政策:让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们养殖的广南高峰牛,肉质达到国家3A级别,雪花牛肉可以卖到800元一市斤。公司标准化屠宰场建成加工后,一头成年牛可以卖到近3万元,比平时增加了1万元,企业和养殖户都会获得更大利益。”为发展壮大广南高峰黄牛,与养殖户实现“双赢”,云南谷多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顺东没少动脑筋。

谷多牧业有那朵核心繁育场10600亩,文山牛纯种繁育8个家系群,文山牛肉肥场2个,合作养殖社126户,高峰牛养殖协会1个,文山牛保种区8个,为文山牛的保种、选育、提纯复壮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畜牧业也是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产业发展中,广南县认真抓好经营主体培育,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积极提升农业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保好驾、护好航。积极推进农产品检测、气象监测、科普展示、科技培训等体系建设,强化监管服务能力提升,建立全县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加强农产品检测质量监管,有力支撑全县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在政策支持上,广南县继搭建“四个平台”推动“三农”和产业扶贫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实施办法落实之后,于2017年出台了《广南县加快产业发展推进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制定产业发展扶持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从基地种植、品牌建设、新品种选育等方面进行以奖代补扶持。

在资金保障上,广南县积极资源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小额贷款资金、扶持资金等要素入股参与合作发展,并投入1.2亿元的云南东昌油茶生产线投产运营,覆盖带动288户贫困户增收,探索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做强做大高峰牛产业,投入3000万元新建万头文山牛(广南高峰牛)屠宰场,探索出了“优惠价出售+保护价回收+贫困户”“资金抱团发展+物资补助+保险+贫困户”“免费提供饲种+订单回收+贫困户”等模式,共有1322户贫困户参与发展高峰牛产业。

在经营增值上,广南县努力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着力培植“公司+基地+农户”、“民营(工商)资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入股+新型经营主体”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等主体融合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为农民提供订单生产等系列化服务;以资本经营和优势产品为纽带,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通过融合发展,广南县高原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全县龙头企业与主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加入到园区经济链上相互融合、共赢发展。

园区推动农业,企业带动产业。借助园区与龙头企业,广南从“小作坊式”种养到现在园区化的种养,从“提篮小卖”到“产、供、销”一条龙的企业化运作,走出了一条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和高效现代农业迈进的路子。

东风浩荡满眼春,转型发展正当时。今天的广南,正踏着春天的鼓点和铿锵的足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路高歌,逐浪前行!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