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云南江城借“三果”探索致富道路

2019

02/03

09:49

来源

云南网

      江城,这个云南省唯一与老挝、越南两国接壤的县城,边境线长达183公里,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大雨过后,康平镇中平村46岁的合光寿穿上雨靴,带着工具来到沃柑种植基地,为基地内的沃柑树苗进行吊果。

0c6e065ab45ad7949f5e76e53477a3a.png

正在吊果的合光寿

    “吊果是将树枝绑起来固定在木棍上,为了避免果子长大后压断树枝。”合光寿说,他家里有4口人,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儿子在读大学,每年的学费跟生活费加在一起需要两万多元,家里负担沉重。

       2018年,江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32元,而在6年前,这个数字仅为3768元。

去年合光寿家里种植的沃柑已经挂了些果,让他靠沃柑就赚了3万多元钱。

      “沃柑原产地并不在江城,但是我们江城气候环境更适宜沃柑的生产,种出来的果子口感更好,甜味更足,更能卖上价。”云南江城沃柑种植协会秘书长黄祖才说,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先后对江城县气候条件和国内外晚熟柑橘市场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江城县具有发展沃柑产业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很强的比较优势。云南江城的沃柑一成熟便受到热捧,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最多,到省城昆明的价格也达到了24元/公斤。

      合光寿加入当地柑橘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每月干活有一定收益,还学到了沃柑种植的技术。2016年,他向合作社赊来种苗,将家里的18亩地全部种上了沃柑。

    “今年的沃柑肯定要比去年结的更多,只要价格稳定,到了明年三月份沃柑上市后,加上其他收入,明年收入五六万没多大问题。”合光寿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希望。

       这样的希望,充盈在江城的山水之间。

       因地制宜选准特色 探索“稳准新”产业精准扶贫路

       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8的江城,全县5镇2乡均有贫困人口分布,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口12447人,贫困发生率为14.35%,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如何让这个连接着三个国家的贫困县摆脱贫困,既是脱贫攻坚的需要,更是边境和谐稳定的需要。

     当地通过调研摸排发现,这些贫困人口重点分布在3个贫困乡(镇)32个贫困村,多是山区半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脆弱,文化信息闭塞,社会发育程度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但同时,江城县生态环境优良,自然和农业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人均占有产业基地面积大,资源区位优势明显。江城县委、县政府决定依托该县资源禀赋、贫困人口分布情况和现有产业基础,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产业,合理确定产业方向,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探索出具有江城特色的“稳、准、新”产业精准扶贫之路。

      为此,江城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的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指挥部和乡(镇)扶贫办,全县43名县处级领导挂包7个乡(镇)48个村(含20个深度贫困村)、1个社区,89家县级部门负责人分片挂包;选派驻村工作队42支,派驻队员175人;省、市、县、乡3137名干部职工与贫困户挂钩、结对,实现“挂包帮”全覆盖,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年度责任书和包保责任承诺书,做到事事有人抓有人管。

     “我们以村为基础,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市场需求充分挖掘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域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有特色、价值高、影响力大的拳头产品来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江城县副县长马如青表示,从地方特色农产品,到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以及生态旅游产业,江城正立足新农村,以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大幅度提升扶贫对象的收入。

水果产业沃柑领跑 起步和种植面积全省领先

        51岁的夏渊至今还记得在普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沃柑的情景。

        利用当地的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无工业污染的优势,江城县引进普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普洱鸿耀科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两家龙头企业,投资上亿元于2012年在当地承包了一万多亩山地,专门种植、销售沃柑。

        夏渊就在其中一家企业里边打工边学习沃柑的种植技术。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他成立了柑橘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沃柑种植大户的同时,夏渊吸纳了包括合光寿在内的6户中平村农户,以赊种苗、教授技术的方式,种植了400多亩沃柑,成为当地创业脱贫的代表。

72f6b98ce452c564957faa8ceb5da18.png

       为提高农民生产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江城县强化农民组织化建设,培育扶持各类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逐步形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比如在沃柑基地积极推进“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直接辐射带动了周边3个村、21个村民小组、300多户农户参与发展沃柑产业开发。村民不仅可以常年到沃柑基地打工就业,每人每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原来的1000元增加至现在的8000元左右。同时,企业直接收购农户的产品,减少了中间交易环节,也间接增加了村民收入,并让村民的种植风险降至最低。

       沃柑成熟采摘在春节前后,正是全国鲜果供应稀缺之时。江城抓住这一契机,利用特殊的地缘、气候优势,大力培育晚熟沃柑。目前,江城全县共有520户农户种植沃柑,面积达3.72万亩,起步和种植面积都在全省领先,2018年全县沃柑产值达4960多万元,到2019年将达7000多万元,2020年预计产值超过1亿元。

       同时,江城县还探索出利益联结新机制,强化市场主体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总结推广订单种养、村企共建、托管代养、联户带动和“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建档立卡贫困户”等有效模式,出台《江城县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江城县建档立卡户贫困户中长期产业“补短板”项目实施方案》《江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奖补办法(试行)》《江城县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实施办法(试行)》《江城县市场主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实施办法(试行)》和《江城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经营性奖补办法(试行)》等一系列产业扶贫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市场主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租金”“薪金”“股金”,帮助扶贫对象实现长期稳定脱贫。

   “森林云南”省级示范 澳洲坚果全球单体连片最大

7066bf08b0ed40d9e599ab27e2bb1ef.png

澳洲坚果

       江城县国庆乡嘎勒村,是全球最大的澳洲坚果单体连片种植基地——1.6万亩的中澳农科澳洲坚果基地,郁郁葱葱的坚果树苗长势喜人。

       正值上午,建档立卡贫困户白双进骑着摩托车带着妻子正缓缓驶进基地,拿上工具去精心照顾承包的果树苗。

       趁着天晴,夫妇俩忙着给果树苗挖坑施有机肥。“因为马上就要过年了,如果不给足肥,明年就不会有好的收成。”白双进已经在基地呆了3年多,早就对澳洲坚果的种植标准了然于胸。

      夫妻俩在这个坚果基地承包了4000多棵果树苗,每年可以获得5万元的工资。基地还免费分发澳洲坚果幼苗,“我家40亩地种上了800多棵树苗,还有两年就结果了,每年每亩地至少会有600块钱的收入,到时候卖坚果至少有2.5万块的收入。到了盛果期,收入至少能够翻倍”。

   “其实今年差不多就可以脱贫了。”不善言辞的白双进打心底感激政府和企业。

      中澳农科在江城的坚果基地2015年被云南省林业厅授予“森林云南”建设省级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就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户均增加工资性收入6万元,带动建档立卡户脱贫出列78户。农户用荒山荒地入股,收益按三七分成,链接建档立卡贫困户913户3165人。

由于江城气候温暖湿润,土层深厚肥沃,加上开放的地缘优势以及自身经济价值高等特点,让澳洲坚果成为该县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江城县副县长马如青介绍,发展澳洲坚果产业,不仅能够带动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还是寻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山区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也是全面贯彻云南省《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精神,落实普洱市“生态立市、绿色发展”重要战略部署、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和推进该县绿色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

      到2020年,江城县计划种植澳洲坚果面积达到30万亩,产业覆盖51个村(社区),其中贫困村42个,带动6000个贫困人口成为产业工人,让20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该县计划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0.35万户1.3万人参与种植2.5万亩,澳洲坚果达到盛产期后按亩产值0.9万元计算,将取得经济收入22500万元,户均收入7万元,人均2万元。

      这是江城县产业脱贫的又一个缩影。

      传统茶业助农增收 贫困户种植茶叶面积将达4万亩

3ae93159230cff2c92b1e8c4dc34031.png

勐烈镇江城县牛洛河茶业有限公司茶园

康平镇曼克老村种茶历史悠久。

2014年前,当地村民将土地流转给了一位私人老板种植茶叶,由于企业经营不善,村民的户均年收入在4000元以下,成为了典型的贫困村。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54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应红跟其他村民一起东拼西凑借了些钱,加上政府的补贴,一起将地又从私人老板手中“买”了回来,自己种起了茶。

现在,王应红跟妻子每天都在11.4亩的茶叶地中忙碌。

“我家的这个茶是‘百号茶’,颜色好,泡出来汤色亮,香气足,所以卖得起价。”王应红笑着说,“不下雨的话,一天最少可以采30公斤,每公斤给茶厂可以卖8块钱呢。”

靠着茶叶,王应红每个月都能有6000多块钱的收入,早已实现脱贫。

而在占地面积十余万亩的勐烈镇江城县牛洛河茶业有限公司,现有茶园面积23000亩,总人口7300多人。茶园与越南、老挝接壤,周边原始森林茂密,是生产无公害茶、有机的理想环境。

该公司拥有绿茶、红茶、普洱茶三条生产线,年产茶叶2500吨,每年加工所需原料一万多吨。近年来,公司万亩生态茶园的开发建设,为来自江城县五镇两乡以及附近州、市、县的异地移民万余人解决了温饱,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722户2736人增收。

公司办公室主任黄芝勤介绍,自2007年以来,该公司连续被认定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现已成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

茶叶已是江城贫困山区广大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预计到2020年,全县发展茶叶面积将达20.57万亩,产业覆盖40个贫困村,贫困户种植茶叶面积将达4万亩。

缺什么补什么 整合资金推行5121模式

江城人少地多,农村人口人均拥有产业面积10亩,向土地寻找脱贫致富路,成了江城脱贫攻坚的必然选择。该县以村为基础,采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模式,大力发展有特色、价值高、影响力大的拳头产品来帮助贫困群众加速脱贫。

c2df3e81bf2af4dbecd60356af6217b.png

白双进夫妇给果树苗挖坑施有机肥

“各地自然条件不同,贫困户特点不同,产业选择以及模式也不一样。”马如青说,从帮助村民发展脱贫产业,到引进企业来投资建厂,再到协助成立农村合作社,甚至引导村民入股,参与企业种、养殖项目,江城产业扶贫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

目前,江城全县绿色产业面积已经超过110万亩,农村人口人均拥有产业面积10亩。各乡(镇)各村根据实际,将茶叶、坚果、沃柑、咖啡、甘蔗等作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县委、县政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强化措施,补齐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业短板,结合资源现状,编制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持续稳步提高群众收入。

此外,江城县还整合资金,探索推行“5121”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即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5万元限额的3年期小额贴息贷款发展产业;按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配套10000元产业扶持发展资金,统筹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市场主体每带动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2万元的三年期产业小额贷款贴息,贴息标准按国家当年基准利率给予贴息;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市场主体,每带动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给予1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

针对目前传统板块产业化程度、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营销滞后等问题,江城计划通过政府扶持、各种支农项目申报等,争取多渠道、多方整合资源,引进龙头企业,提升茶叶等传统产业的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培育知名品牌。

“我们始终把脱贫攻坚当作重大的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脱贫、摘帽、增收’实现强民富县为主要目标,以决战决胜的勇气,瞄准对象、精准发力,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基础。”江城县委书记邱明如是表示。

截至目前,江城县国庆乡整乡已脱贫退出,勐烈镇大寨村等15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出列,6772户26532人脱贫出列,产业带动的脱贫成效十分显著。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