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中,永仁县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始终将其作为第一责任、第一要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大力弘扬“苦熬不如苦干”的“永仁精神”,把发展产业作为精准脱贫、质量脱贫、深度贫困村脱贫的第一抓手,千方百计提升组织化程度,激发群众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使产业扶贫真正成为群众脱贫主抓手。
精准规划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坚持规划先行,永仁县从资金项目、教育培训、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市场服务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精准帮扶、政策支持、项目监管等方面着手,按照贫困人口识别清、产业扶贫底数清、技术指导任务清、带动贫困户增收清的“四清”标准,围绕阳光资源、土地资源、交通区位优势,建立健全产业发展“县、乡、村、组、户”五级规划,全力发展特色产业。突出抓好晚熟芒果三产融合示范园、金沙江低热河谷油橄榄产业园、早熟板栗产业园、松露产业园、生猪养殖产业园、云岭牛产业园、蚕桑产业园七大农业产业园建设,出台《永仁县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结合实际,全县巩固提升“烟草、核桃、板栗、葡萄、蚕桑5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油橄榄、晚熟芒果和黑山羊3大优势产业,做优樱桃、冬桃、石榴、枣类、蔬菜及繁制种等5个精品产业”,每年安排产业扶贫发展基金扶持产业发展,现已累计发展经济林果近50万亩。其中,高原晚熟芒果7.6万亩,油橄榄6万亩,板栗15万亩,核桃13万亩,其他经济林果8万亩;建成万亩以上连片特色经济林果种植基地6个;养殖黑山羊15.5万只;实现“人均拥有5亩特色经济林果、年人均出栏1只黑山羊”的目标。
精准施策 培育壮大富民产业
盯准已有产业发展条件的4124户14688人贫困人口,永仁县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的目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培育壮大富民产业。
全县精准施策培育“源头活水”,建立健全产业发展“县、乡、村、组、户”五级规划,投入1.85亿元小额信贷资金打造最具优势的晚熟芒果、油橄榄、板栗、松露、云岭牛五条产业链,突出发展蚕桑、肉牛、光伏、黑山羊、生猪等短平快产业。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发展晚熟芒果、油橄榄、板栗、蚕桑、烤烟、核桃等77380亩,养殖生猪、肉牛、黑山羊58740头(只),有效实现了持续稳定增收。
全县精准施策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大力实施新主体帮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帮贫困户、电商帮贫困户、定单农业帮贫困户等举措,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建立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56家,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全县已有243户新型经营主体与有劳动能力贫困户100%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经认定的35.4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覆盖贫困户3704户12974人。2018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5元,同比增长9.8%。
精准帮扶 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通过综合运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资源,永仁县大力实施精准帮扶,全力带动群众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的实效,激发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
扶贫车间“拉动”。全县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现代农业发展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突出抓好晚熟芒果三产融合示范、金沙江低热河谷油橄榄、早熟板栗、松露、生猪养殖、云岭牛养殖、蚕桑等七大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一系列适应永仁发展、适宜群众就业的“扶贫车间”。
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培育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5家,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6家,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和联动发展机制,实现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均参加1个以上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资产资源“联动”。全县用好用活扶贫项目、财政资金、土地(林地、水体资源)以及产业扶贫、土地流转、易地扶贫搬迁、水库移民搬迁等一系列政策,以产业合作、入股分红、订单收购、服务联结、共同经营、务工等方式,实现产业发展与资产资源“双提升”,让贫困群众的资源、资产变成发展项目,进而实现户户有产业。
资金支持“撬动”。全县用好用活产业扶持资金和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统筹整合涉农资金2.7亿元,设立风险补偿金,撬动银行贷款,支持企业发展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实现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农户“四赢”。
科技支撑“推动”。全县不断加大产业建设科技支持力度,提升贫困户的素质和产业发展能力,并积极加强与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成立油橄榄、松露基层专家工作站。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建筑工匠、彝绣、种植养殖等26项实用技术培训,14342人贫困劳动力100%参加了1项以上技能培训,转移就业5736人。
创新机制 利益联结培强产业
通过加大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永仁县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贫困户与产业、与新型经营主体、与新的产业发展方式的“三个绑定”。
着眼于提高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全县创新专业合作社带动增收机制,采取“产业扶贫项目+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把双方利益长期稳定联结起来。如,维的乡星火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销售龙头企业+合作社+扶贫周转羊项目+社员+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成功实施“扶贫周转羊”项目,仅2017年就帮助高爱秀等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黑山羊养殖达脱贫标准。
通过创新财政资金折股分红增收机制,全县采取“财政资金+企业+贫困户”模式,把扶持企业投入的财政资金折为贫困户的股份,由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分红协议,按期支付定额分红并优先录用务工,把企业的发展与贫困户增收联结起来,进而实现村企和谐发展。如,莲池乡老虎山芒果农场就利用财政投入的253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实现了周边2个村组25户贫困户折资入股,每年分红达5万元。
依靠大力创新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增收机制,全县采取“村级集体资产+贫困户”模式,把村级集体资产增值与贫困户增收联结起来,实现“双赢”。以宜就镇潘古里村为例,当地把370亩集体荒山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和苗木滴灌建设,形成村集体资产后折算入股永仁县洪茂源合作社种植油橄榄,村集体每年有5万元收入,贫困户也得到固定分红。
永仁县还大力创新流转土地促增收机制,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向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流转,让贫困群众的资源、资产变成资金,增加财产性收入。如,前来投资打造晚熟芒果综合产业园的哲林果业集团,就向周边620户群众流转土地2.48万亩,农户年租金收入达756万元,租金每5年上浮20%,户均增收1.22万元,带动3个村12组145户贫困户559人达到脱贫标准。
党建扶贫 强基惠农同步推进
通过推广提升“4321莲池党建扶贫双推进”模式,永仁县把党组织建立在扶贫产业链、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发动、引领作用,使产业扶贫更精准有效。
全县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双带”能力,有序推进脱贫攻坚、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美丽村庄、平安建设“五面红旗”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配强用好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培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抓产业促脱贫能力,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全面推进贫困村光伏扶贫项目建设,全力争取项目资金加快建设,全县已建成51个村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实现50个贫困村全覆盖,带动885户2610人的贫困人口实现增收。通过光伏扶贫、集体“三资”入股、合作经营、提供协调服务等多种方式,确保全县5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2万至5万元以上。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