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时节,南疆勐海县黎明农场寒意初上。可超又一次来到承包种植的甘蔗地旁,凝视着即将砍收入榨的这片“青纱帐”,终年劳作经营的希望,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一起涌上心头。
这位跨入不惑之年的“70后”汉子,尽管经历了当年下岗的烦恼和迷茫,也经历了创业的苦楚和辛劳,但眉宇间依然显露出青春气息。改革开放的新一轮大潮,把他推向了时代潮头,让他可以放开手脚承包土地从事规模化甘蔗种植,深耕这份“甜蜜”事业。他不禁由衷感慨:“我能有今天,得益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屈指算来,可超进入黎明农场下属的原黎明糖厂工作超过18个年头。这位农垦第三代,当年进入糖厂正值豆蔻年华,充满青春活力,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曾多次荣获农场、原州农垦分局、云南省农垦总局先进工作者及工会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曾担任过糖厂农务科科长。后来由于多种原因,黎明糖厂停产关闭。那段时间,不安和迷茫经常萦绕在他的心头。在农场领导和亲朋好友的开导和鼓励下,他毅然停薪留职,踏上了创业之路。
路在何方?可超一遍遍问自己。他通过反复思考,认为还是要从自己熟悉的行业入手。多年糖厂农务科科长的经历,使他对甘蔗种植、管理比较熟悉,何不从事甘蔗种植呢?说干就干。2013年,他承包了黎明农场凤凰生产队600亩土地种植甘蔗。初入新业,创业的艰辛和劳苦自不必说,还要承担种植业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为了让甘蔗高产、稳产,他严格把好几个关键环节:一是选用稳定丰产的几个甘蔗新品种种植,做到深耕浅植,施足底肥;二是清沟排涝,防止内涝;三是科学防治病虫害;四是科学施肥,根据甘蔗不同生长周期科学配方施肥;五是清除杂草,精心管理。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2013/2014年榨季,他的甘蔗种植除去成本,纯收入17万余元;2014/2015年榨季,纯收入68万余元;2015/2016年榨季,纯收入63万余元;2016/2017年榨季,纯收入20万余元。尝到种植甘蔗甜头后,2018年,他扩大了种植规模,共承包2000余亩土地种植甘蔗。目前,甘蔗长势良好,预计2018/2019年榨季,甘蔗种植纯收入将突破100万元。
可超懂经营、守信用、重感情。农忙时节,他请农场职工群众和周边村寨的傣族、拉祜族、哈尼族群众帮忙砍运甘蔗,每人每天付给工钱100至120元,从不拖欠,大家都很敬佩他。跟着他干活,既增加了收入、又学到了生产技术,深得大家好评。2017年,为减轻劳动强度,他购买了1台大型甘蔗收割机、2台培土施肥机投入种植管理。2017/2018年榨季,得知黎明农场景真生产队三组甘蔗地失火,过火面积达40多亩,他主动放弃自己甘蔗的砍运,开着甘蔗收割机帮兄弟单位加班加点抢收甘蔗200多吨,把受灾职工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
可超虽然致富了,却没有忘记大家。在他承包的甘蔗地旁,有一条长2000多米、通往一个村寨的进村土路路况不太好,他每年都出钱拉沙垫路,共投资5000多元,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也方便了自己砍运甘蔗;2018年,他赞助曼恩村小组10吨水泥铺设水泥路;他还在黎明小学道路拐弯处安装了价值3000多元的大凸镜5个,确保了拐弯处通行车辆、学生和行人安全。
可超于2014年5月组建成立的勐海事必达农业专业合作社,如今已发展成为州级十大示范合作社之一,涵盖了甘蔗和李子(2017年,他承包黎明农场凤凰生产队300亩土地种植“四月李”,2019年将全部挂果产出)产业。2018年12月,他又与勐遮镇曼恩村曼垒村小组签订合同,承包1200亩土地种植甘蔗。至此,他承包种植的甘蔗地面积已达3200余亩,成为了目前全州面积最大的甘蔗种植户。
可超一路走来,辛劳相伴收获,汗水凝聚希望。他非常赞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名言,他将沿着改革开放的大道,辛勤劳作、勇于创新,深耕甘蔗产业这份“甜蜜”事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打拼出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