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创业夫妻俩,扬帆驰舸闯市场

2018

11/28

11:48

来源

保山日报

在龙陵县象达勐蚌村的农家作坊里,见到了一对四十多岁的中年夫妻正在有条不紊地制作苦荞(麦)面馃,灶台上3个大木甑热气氤氲,缕缕清香直扑鼻翼,丈夫拧着一捆黄叶子(长绿乔木)在沸水锅中翻动煮汁,妻子把冷却的黄叶子汁洒向竹簸箕上的苦荞面粉打(制作)面馃,夫妻俩不时说着开心的话儿,一片夫唱妇随其乐融融的景象。

2.png

今年48岁的莫再钦是位亲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新农人,1988年高考落榜后回家修“地球”。地处深山坳的勐蚌以山地为主,粮食以洋芋、苦荞(麦)唱“主角”,全家人耕耘着30亩山地,父亲是名扬乡里的木匠师傳,一年有大半年在外揽活赚几文松动钱补贴家用;母亲是种田的行家里手,把责任田打理得稳产高产,全家过着囤里有余粮,手里有闲钱的温饱日子。笃信“家有良亩千亩,不如薄艺在身”的父亲让莫再钦跟自己学木工手艺,一技在身,吃穿不愁。学木匠手艺别人要3年才能出师,具有高中文化底蕴的莫再钦2年就出师挑起了大梁,手艺不错,心情也不错,活儿排得满满的,大钱挣不到,小钱常流水不断线。

1996年一位名叫庄桂英的山里妹走进莫再钦的生活。婚后妻子第一次在夫家下厨打的一甑荞面课惊艳全家,餐桌上,泛着金黄色米粒样大小的荞面馃晶莹剔透,拌上少许米饭黄白相间,抢人“眼球”,芳香四溢,诱人食欲。公婆按捺不住美食的诱惑,盛了一碗扒几口细细品尝,“老婆子,这味道确实比你做的强多了,你跟桂英好好学一学,看她是咋做的。”“都是用黄叶子水打的荞面馃,你打的的确味道比我打的好,有什么独门秘诀,说来听听。”“妈,用黄叶子兑水煮汁有个比例,水多水少效果都不一样。”儿媳说。

1 (2).png

心有灵犀一点通。一旁的莫再钦建议:“眼下城里都在追求绿色生态食品,勐蚌森林覆盖率达90%,苦荞都是种在山地上空气清新无污染,是上好的生态食品,全村荞麦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毗连的几个村也大面积种植,原料充足。桂英,你先做20斤荞面馃我拿到芒市卖,如果有销路,咱就办个加工厂大把赚钞票。”妻子加工了30多市斤苦荞面馃,让莫再钦拿到芒市农贸市场上以每市斤5元的价格出售,1个多小时就买完了,回到家一核算每市斤有2块多的赚头。“这个产业干得,咱就开个荞面馃加工厂。”妻敲开场锣,夫执定音鼓,办来了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投资10多万元建盖了厂房,添置了机器设备,注册了“勐堆荞面馃”商标,这对夫妻“创客”扬帆驰舸闯市场。

莫再钦先后在龙陵、保山、芒市、腾冲、昆明建起了30多个代销点,购买了一辆小卡车配送产品,构建起产、加、销“一条龙”经营链。又开发出“勐堆苦荞茶”“勐堆苦荞酒”两个拳头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经营看好,获利颇丰。

莫再钦为了巩固原料基地,采取“作坊+农户”方式,稳定苦荞种植面积。依托村电商平台线上销售产品,线下与300多户种荞农户结为利益共同体,以保护价收购农户荞麦,让他们吃下“定心丸”。

3.png

“每年种植荞麦10余亩,亩均产量800市斤、产值1600元。”贫困户郑金祥说,这几年我家种的苦荞都是由莫再钦以每市斤2块钱的保护价包收购,不愁销路,心里特踏实。莫再钦与村里的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订立了荞麦产销协议,对几户生活特别困难的贫困户还预付了订金,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勐蚌是龙陵县的中药材基地,全村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600余亩,中药材初加工是“潜力股,莫再钦看好中药材初加工,投资购进了部分生产设备加工附片、重楼、纹党参等,做大家庭产业“增值版”,形成了荞麦系列产品为主,中药材初加工为辅的家庭经济链。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