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花腰红’现在规模小,产量不大,但前景很好。下一步,要申请项目资金,抓质量、调结构,打造新平旅游文化品牌,建立‘花腰红’官网、微商城……我要在泥与火中创造精彩,不光要烧出精美,还要烧出个性、烧出文化,我要把花腰傣土陶传承下去,用傣陶工艺推介新平花腰傣文化,让‘花腰红’走出新平。”这句话已成为刘琦的人生目标之一。
守望民族文化
刘琦是位画家,按理说,一个画家,本应醉心山水,近年来他却对花腰傣土陶特别钟爱,达到茶不思、饭不香、睡不着的地步。为了传承傣陶文化,自1998年起,刘琦开始着手傣陶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多次到傣族村寨收集花腰傣陶器(土锅)。他发现新平有一个傣陶传承地——戛洒镇土锅寨,同时也发现了漠沙曼蚌拥有丰富且优质的陶土,寨子里的房前屋后都有制作好的傣陶(土锅)。那些日子,他见傣陶就收,到了疯狂的地步。
家中的客厅里、厨房角、书房中,堆积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傣陶,就连吃饭的碗、喝水的杯、喝酒的盅,全是傣陶。再看他的画室,桌上除了笔墨书籍,就是些坛坛罐罐。在这些坛坛罐罐中,花腰傣的几件老土锅和“花腰红”新品显得鹤立鸡群。画桌下面,放置着大大小小的傣陶,像是要把整个曼蚌傣陶容纳其中。
刘琦是陕西人,年轻时因酷爱绘画,放弃了舒适的工作,来到了彩云之南的新平县,红河谷、哀牢山、花腰傣……自然的美丽、民风的纯朴吸引着他、感染着他,使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
1990年,刘琦到漠沙、戛洒、水塘等地写生,顶烈日、忍饥渴,速写、拍照……似乎把以前生活的一切都忘记了。眼前的山野、村寨、河流、攀枝花、凤凰花、槟榔树、花腰傣小卜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创作的日子里,他发现了傣乡的美丽,也感知着傣家人的勤劳与智慧。
曼蚌——漠沙江边一个城堡式的花腰傣寨子,使刘琦大开眼界。这里家家户户存放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土锅、土壶、碓窝。但时代变了,当地人没有把傣陶当作一种文化,仅仅用来装开水,或是红白喜事时,中秋节、春节用它炖鸡烀鸭。曼蚌的傣陶从1988年起就没人再做了。这个现状让刘琦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首个花腰傣土窑刘琦的设想就是,传承花腰傣土陶。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传承花腰傣土陶之难、之艰辛,是他原先没有想到的。
那些年,他一个月要到曼蚌两次,东家住一宿,西家住一晚。花腰傣土陶传承与发展得有个工作室,专业研究傣陶的发展。经过多次协商,他终于选定在寨子里一个不足120平方米的狭窄地块建房。村干部马忠尧、花腰傣土陶传承人白绍美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帮助他,因为资金紧张,只能用空心砖和石棉瓦做建筑材料,虽然简陋,但终于有了制作间、展示室和办公室。工作室建好后,刘琦又筹划建造花腰傣土窑,以改变传统堆烧的缺陷。令人头疼的是,曼蚌没有适合建窑的公共场地,白绍美主动把自家的40多平方米土地让出来,建起首个花腰傣土窑。
为感谢全村老少,刘琦经常从县城买来菜、肉和副食品慰问制陶老艺人和傣家弟兄。
渐渐地,人熟了,傣家人容纳了他,而他也融入了其中,每次到曼蚌,村民们都要办伙食,请刘琦吃饭,向他敬酒。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却是傣家人对一个汉族弟兄的信任与友爱。有人提议举行仪式和刘琦打“桃果”(傣语,意为“打弟兄”),成为最好的朋友,刘琦说:“仪式不用举行了,你们都是我的弟兄。”
“他这个人做事认真,待朋友真诚,是个好人,是我们傣家人最好的‘桃果’。”白绍美说出了她眼中的刘琦。
1997年至1998年,云南省文化厅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的资助下,对全省的民族民间美术及民间美术艺人开展了全面调查,刘琦荣获“先进调查工作者”;花腰傣制陶技艺于2007年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漠沙曼蚌大寨白绍美被列入“云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腰傣制陶代表性传承人”。在刘琦的努力下,2014年1月,新平县民族民间美术传习会成立,刘琦有了自己的团队,花腰傣制陶业迎来了春天……
注册商标——“花腰红”
“自从爱上了土陶这个拿钱不多、管事不少的事业,老刘常常夜不能寐,伤精劳神,看着就让人心疼。他6年没有回陕西老家了,我的娘家——文山也只回过两次,周末和节假日不能正常休息,但我支持他,只要是他喜欢的事儿。”刘琦漂亮的妻子说。
刘琦太忙了,太累了,说实话,他也想过放弃。
白绍美也打起了退堂鼓,说是烦不得村中有些人的嫉妒,听腻了别人的风言风语。
“我不能停下!”一种责任感驱使着刘琦。
他找到白绍美,耐心地对她说:“事业是自己的,梦想也是自己的,走自己的路,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坚持做,不放弃,才是好样的。”白绍美也知道自己不应该半途而废,在听了刘琦的一番诚挚话语后,决心为花腰傣土陶技艺的传承尽一份力。为了发动群众,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曼蚌土陶事业尽快发展起来,白绍美夫妇宰了一头肥猪,请全村人来吃,动员大家行动起来,为传承花腰傣土陶贡献力量,村民们表示一定支持白绍美的工作。
有了傣家人白绍美的支持,刘琦的工艺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周围的群众也在他的带动下做起了傣陶,有了收入。工作室年生产傣陶2000余件,产品远销昆明、玉溪、重庆、北京等地,深受外地人喜爱。为更好地弘扬花腰傣文化,挖掘、传承、开发花腰傣陶艺,促进地方旅游文化事业发展,刘琦于2015年12月正式申请注册商标——“花腰红”,并制作了“花腰红”的包装盒。
2016年初,刘琦将制陶地点迁到新平中恒公司民族文化产业园,自筹资金19.2万元,购入燃气窑炉一台、业务用车一辆、练泥机一台,以及粉碎机、拉坯机、展示架等设备设施,又邀请昆明资深陶艺师曹中良先生担任制陶师傅。经过技术及设备引进,“花腰红”傣陶进行了试烧,由原来的低温陶(堆烧、土窑烧制)到现在的高温陶(1000―1250℃),硬度和颜色都得到了提升。
2016年5月,刘琦向新平县工商局申请成立了“玉溪花腰红陶业有限公司”,傣陶产业已初步成型,公司有员工7人,有陶泥加工成型车间、雕花刻花车间、烧制间、展示室、“花腰红”陶艺坊等。“花腰红”有细陶、粗陶两大系列,涵盖茶具、酒具、炊具、花盆以及装饰陶艺等。“花腰红”陶器造型古朴素雅、透气性好,是储茶盛茶、培植花草的首选之器。作为烹饪器具,“花腰红”则有易熟保温、味道鲜美的功效,用之烧水、煮饭、炖鸡、煮菜等,其味香醇;而用之盛水,则止渴生津、甘凉透体,有身在林泉之感。
花腰傣制陶技艺已复兴,正有条不紊地步入新常态,也将为传承花腰傣文化、脱贫攻坚、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