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仁古称苴却,苴却砚因石材产地而命名,因石色紫黑沉凝,石质致密细腻,莹洁滋润,发墨如油,成为中国名砚之一。
传统苴却砚于民国初期失传,我们现今所熟悉的苴却砚实际上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被誉为"新品苴却砚之父"的罗敬如先生找寻石源并带领弟子重新开发的新品苴却砚,由于其色彩丰富,又称"中国彩砚",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从1987年起,全国众多制砚专门人才,在继承传统制砚工艺的基础上,广泛吸取钟鼎玉石及其它门类的营养,逐渐形成了浑实、厚重、浓郁、瑰丽的艺术风格,尤其在因石立形、因材施艺、俏色利用方面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法官到苴却砚手艺人
马世民今年55岁,是众多制砚专业人才中的一个。2008年,他成为苴却砚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
马师傅告诉记者,他16岁跟着亲戚姚氏学苴却砚雕刻技法,这也开启了他与苴却砚的不解之缘。只是,那个时候受条件限制,制作工具十分简陋,雕品上不了档次,后来忙于公务,也就停下来了。
有一次,他去上海出差,有一个人听说他是永仁的,就对他说,你们永仁有块宝,叫苴(ju,他读这个音)却砚,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宋朝(宋徽宗时期)叫“泸水砚”,砚石产在金沙江边的悬崖上。原来,这个上海人曾经在南华当过知青,很喜欢永仁的苴却砚,他一直都在关注永仁做苴却砚的手工艺人,可惜他提及的那些民间艺人已经离世了。
或许就是这次不经意的交谈,马师傅的心里埋藏的那颗种子开始悄悄地生根发芽。回来后没过几年,在法院工作的马世民干脆辞职回家,那年他34岁。
离开法院后,他走遍永仁山水,尤其是金沙江边的大山悬崖,去寻找苴却砚石。后来,他又从发掘转到雕刻技艺上。十年磨一剑,当然前后算起来已近20年,到了2008年,他已经成为苴却砚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期间付出的艰辛不用多说。
集四大名砚之优点于一身
马师傅说,苴却砚被誉为“砚中珍品”,其本身的名贵性优越于其他砚石,在雕刻上也有所不同,要根据苴却砚的色彩,进行构思创作。
在他看来,苴却砚主要的理念是非常讲究“形、色、体、意”,而其中“意”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难的。创作往往需要灵感,好的技术并不一定会有好的作品。他说:“这种灵感来自于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不断地实践和总结。闲暇时,会看看雕刻之类的书籍,以知识促进技艺,以技艺促进学习。”
马师傅介绍说,苴却砚集四大名砚之优点于一身,其特点是色彩丰富,眼比较多。有碧眼、青花金星、火捺、冰纹、绿膘、黄膘、鱼脑冻叶白、玉带、金银线、水草等天然图案,尤以明净鲜活、碧翠神溢的石眼最为著名,石眼是苴却砚和端砚所独有的。
苴却砚的一些名贵的石品花纹,是其他砚种至今未能发现的,如绿膘带眼、苴却石彩虹、纯净绿石等。马师傅曾将他收藏的绿石竹砚与其他砚石上长的绿膘进行比较分析,他发现两者之间有质的区别。绿膘翠绿鲜活,一般属紫黑砚石的夹层,而绿石呈浅墨绿色,不夹杂紫黑砚石。
从现存的一些收藏品来看,苴却砚雕刻艺术,经历宋、元、明、清到民国时期,由简到繁,雕刻艺术越来越来讲究,细腻而鲜活,形象逼真,逐渐退去了实用价值,更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现在我设计的多,做的少了”,马师傅笑着说,他的夫人席晓微女士是他技艺的传承人,在马师傅的精心指导下,席女士的雕工已渐入佳境……
(来源:楚雄微旅游 文丨李银娟 图丨马世民)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