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2018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文化氛围浓郁,商品种类繁多是今年的一大特点,开展5天来,展会上始终人流如织,尤其是临沧展馆,各类文创产品和民族民间工艺品纷纷亮相,引来大量游客驻足观看和购买。在本届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临沧获得“优秀组织奖”。
传统竹编编出新“花样” 文博会临沧展位前,几个竹编的大灯笼高高悬挂在展区内,格外引人注目。不仅如此,竹篮、竹筐、竹帽,各种竹工艺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工作人员朱元良介绍,临沧中山村盛产竹子,竹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当地竹编以传统的生产工具为主,如竹萝、竹筐、竹笼等,价格大多在几十元内。为促进竹产业转型升级,当地政府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授课,教授当地村民制作竹工艺品。使原本就有一定基础的村民很快掌握了新式竹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展会现场一件件精美的竹工艺品便是出自当地村民之手。 朱元良说:“为更好销售竹编工艺品,我们还建立了网上商城,微信扫一扫就可轻松进店选购竹工艺品,远销全国各地。”目前,临沧中山村已形成“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推动竹编产业转型升级。 名家现场作画备受市民关注 在临沧展厅内,来自孟定南汀画院的画家何新国现场作画,这一独特的风景深深吸引过往的人群驻足观看。何新国是第四次参加文博会,为更好地向外界推广和宣传自己的作品,他选择现场作画,希望能更好地与广大消费者交流和学习。 何新国长期深入挖掘孟定当地傣族文化资源,并采用产业化经营的方式,实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司开发生产的手工绵纸,竹灯、竹扇、竹编等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通过参加文博会,和同行互相交流,让他学到了很多在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上的经验。今年南汀河文化有限公司又开发了一些新的产品,如竹灯、竹扇等。对于今后的发展, 何新国打算回去以后不断的改进设计,扩大生产,希望把家乡这种原生态的产品推介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孟定、了解孟定。 杨丕军:以陶为坯 筑梦山村 在文博会上,来自临翔区杨氏古乡陶社的杨丕军现场制作土陶。杨丕军毕业于云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因为对土陶制作的热爱,选择了回乡创业,而且已经是杨氏家族第八代土陶制作传承人。 2017年,杨丕军毕业后到建水,拜师学艺,学习当地的名陶——紫陶的制作。2018年,他回到家乡,决定带着自己学到的技术,带着从小学习制陶的弟弟一起用陶艺创业。他希望有一天,碗窑村能建成一条著名的“土陶街”,让令人骄傲的土陶技艺迎来更多的客人,到碗窑村做陶、品陶、买陶,看龙窑、赏美景,品尝生态农家菜。 少数民族服饰彰显浓郁地方特色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特殊标志,它凝聚着该民族生产生活的历史。可以说,服饰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文化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勤劳智慧的象征。在文博览会上,我市集中展示了彝族、佤族、傣族、苗族、徳昂族等少数民族服饰,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吸引过往游客拍照留念。 永德县乌木龙乡生活着彝族的俐侎人,在此次文博会上也展出了俐侎人纯手工服饰,开馆当天有一套衣服就被客人看中,以4000多元的价格成交。俐侎人是一个神秘、崇尚黑色的民族,其中俐侎人的芦笙舞和服饰制作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彝族的俐侎人服饰,此次文博会还展示了沧源的佤族服饰、凤庆的苗族服饰、双江的傣族服饰、镇康的徳昂族服饰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文军等人穿上少数民族服饰,在临沧展馆内现场表演阿数瑟打歌,更是嗨翻全场。 特色产品备受食客“追捧” 谈起临沧,很多人都熟知临沧的名茶。此次文博会上,临沧名茶展区展示的“俸字号”冰岛茶、滇红茶、马鞍山茶、白莺山茶引来很多市民现场品茗。大家称赞临沧茶就是“香气足、回甘好,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临沧的名茶,沧源的牛干巴、豆鼓等产品也深受顾客的好评,大家边吃边询问产品的制作工艺,食客们都觉得沧源的牛干巴不仅品质好,而且口感非常不错。双江的枕头、牛肚被,云县的中药材等特色产品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杨再国)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