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初晴,走进龙陵县平达乡小河村,可见一条条碧玉带般依山缠绕的茶树生机盎然,数十名农妇正在茶园里采茶,清丽悠扬的《采茶调》在茶山上空飘荡:“正月采茶是新年,采茶姑娘上茶山,茶叶长得绿茵茵,又是丰收好年景……”
正在采茶的建档立卡户孔芹凤告诉记者,5月以来,她和村里几十名姐妹都在帮小河红茶厂采茶,每天有100多块钱的收入,虽然苦一点累一点,心里特舒旦,在家门口挣钱总比离乡背井到外地打工好多了。村总支书记陈家财介绍,小河村种茶历史悠久,村域内还能看到数株历经岁月沧桑的野生茶树和大山褶皱里的“茶马古道”通路遗迹。全村163户70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6户,全村茶叶面积2100亩,村域内有2家茶叶精制厂,厂家有茶园800余亩,生产的“龙腾香娟”、“滇珍紫香”、“宏宇”、“毛峰”等“茗”不虚传,俏销市场。小河村户户有茶园,茶叶不仅成为村里的绿色产业,还撑起了村民的脱贫致富梦想。两家茶厂常年使用的40多名工人和100多名季节工,90%以上是小河村村民,村民家的茶叶都由厂方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
“忙完这一两个月,我家这一年大部分的收入就有了。”立夏以来,村民蒋桂子每天都在小河红茶厂忙活。“茶叶要摊薄一点,脱水效果才好。”蒋桂子拿起一簸箕摊晾过的新鲜茶叶倒入炒茶机。炒茶机唱着欢歌,炒制好的新茶香气四溢,她眼中满是收获的期盼。蒋桂子和丈夫常年在瑞丽打工,2012年返乡到小河茶厂承包了10亩茶园,茶园管理工作大部分由丈夫打理,有时也到茶厂打零工,每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蒋桂子在茶厂做季节工,每月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今年茶叶鲜叶价格上涨,我家的收入要比去年增加几千块钱,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钞票,这比在外打工强多了。”蒋桂子很知足。
茶厂引进的“香归银毫”、“紫鹃”、“佛香”等优良品种鲜叶每市40元至45元,本地品种大叶茶鲜叶每市斤2.8元至3元,销售价都高于去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景。“工厂就在家门口,有50多个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都返乡到两个茶厂打工了,每户村民种茶或在茶厂打工的收入少的有1万多元、多的有几万元,茶园成了脱贫增收的“绿色银行”哩。去年小河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326元,村民收入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一定不拖后腿。”站在茶园里,村支书陈家财话语间信心满满。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