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雨过后,天空分外清朗。在永仁县莲池乡查利么村委会秧渔河新村,饱吸了雨露的老树上,一枝枝新芽更显嫩绿。一旁的永仁晓丽绣品专业合作社内,负责人李晓丽飞针走线,一朵朵“山茶花”在指尖绽放。
“过去我们是自己绣、自己用,等到赛装节的时候,才会有展示,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这些东西还可以变成商品换成钱。”李晓丽说。
10多年前,李晓丽的家从永仁的彝绣发源地直苴搬到了莲池。“初来时,人是生的,地也是生的,干什么都难,一家人一年下来收入还不到2000元。”晓丽一边闲聊着手上的活却没停下来,“还好在政府的扶持下,把我们的针线活转换成了可以发家致富的大产业。现在我们有社员120人,年利润就有二三十万,接下来我们要在创意设计上下功夫,将‘晓丽绣品’打造成知名品牌。”
“当时她们搬迁过来后,我们想了很多发展产业的路子,最后还是决定从彝绣上寻找突破口。”查利么村党总支书李云燕说,在县扶贫办、民宗局、妇联等部门的帮助下,我们成立了彝绣产品合作社,盖起了绣房,购置了刺绣设备,把刺绣能手送到大城市学习,提高刺绣技艺,并与一些服装加工企业签订订单,形成了“绣娘+协会+企业”的发展模式,有效带动彝族妇女增收致富。
“晓丽绣品合作社”的发展变化仅是楚雄州彝绣产业的一个代表。如今全州有彝族刺绣协会(合作社)56个,刺绣企业(经营户)达400余家(户),其中年产值达500万元的有9户,达100万元有17户、达50万元的22户,全州彝绣总产值达1亿元以上,绣女3万余人。彝家公社、大姚咪依噜民族服饰公司等9家重点彝绣企业茁壮成长,年销售规模超过500万元。
选对路子、找准法子,小产业也有大发展。60年来,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以彝绣为代表的底蕴深厚的彝族文化产业得以蓬勃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彝绣”这个曾经藏在深山无人知的“美丽姑娘”,正随着千年赛装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如今,彝族火把节、彝绣赛装节已成为“魅力楚雄”响当当的名片,彝绣不仅被列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从过去一家一户的生活性技艺,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为彝乡楚雄“走出去”打开了一扇窗。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