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时节,走进洱源县茈碧湖镇哨横村的油牡丹基地,放眼望去,一片片粉白粉白的牡丹花在春风中摇曳怒放,甚是好看。 海拔3000多米的高寒贫困山区哨横村,气候冷凉,不适宜作物生长,因产出效益低,土地荒废,一直以来,被当地人称为“关上废墟”。 洱源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培植特色产业。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引进农业企业,从山东、河南等地引种,在哨横村发展油牡丹种植,把当地人眼中的一片废墟变成了花香四溢的牡丹园。 2015年,当地引进企业流转3500亩土地,成功栽培油牡丹200亩。“油牡丹全身都是宝,花瓣可以食用,也可以酿牡丹酒,花蕾可以加工成花蕾茶,花蕾茶目前在国际市场上1万多元钱一公斤。”说起油牡丹,洱源隆盛农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培贵不无兴奋。 油牡丹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成活5年后,每亩地每年结籽300-500公斤,每亩地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李培贵说,在高寒的哨横村种油牡丹,需水少,易成活,管理简便轻松,而且60年不换茬的特点,解决了当地群众反复种植的负担。 为广泛发动群众,哨横村成立了洱源滇隆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公司向社员提供种苗和技术,包收产品。 如今,哨横村1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将40万元产业扶贫贷款入股合作社共同发展油牡丹种植,没有条件外出打工的村民被吸纳到种植基地务工,一年来,合作社向务工群众支付劳动报酬已达200多万元。哨横村村民施海生就是受益人之一,“我在种植基地打工,既领到了工资,也学到了种植技术,回去后,我准备带领左邻右舍把油牡丹种起来。” 油牡丹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哨横村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也让这片土地焕发了生机,生态环境变得美起来。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