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罗平:古法榨油

2018

03/28

09:57

来源

曲靖新闻网

罗平100万亩油菜花田刚刚褪去美丽的金色外衣,油菜籽的清香逐渐飘散开来,这意味着一年一度的榨油季又要开始了。每年农历四月到六月,是压榨菜籽油的时候。在罗平榨油技艺传习所,老油榨坊整修一新,菜籽油的浓郁香味在榨坊里飘散,传承了三代的手工作坊又开始运作如初。

“在我爷爷那辈,我们村里家家都有石磨、石舂、木榨,米面油都是自己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老物件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爷爷说木榨程序是严格按照《天工开物》里记载的来做,其他的可以丢掉,唯独木榨技艺要保留下去,所以至今只有我家还在用木榨技艺榨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人罗丽江谈到木榨技艺时,显得很平淡。为了更好地传承古法榨油技艺,罗丽江创办了罗平古法榨油技艺传习所,她也因此被授予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人”。罗丽江说,她们木榨油的原料来源于四个环境条件非常优越的种植基地,面积达6000多亩,年产菜籽1200吨,年产木榨油280多吨。原料种植基地的土壤、水源、空气均无污染,采用传统耕作管理模式,品种为非转基因双低油菜籽,生产全过程都是纯手工,石墨碾压、木蒸蒸粉、木榨取油、木缸水化沉淀,只榨取第一道原油,香味浓郁,保留了菜籽油特有的营养和清香,传统木榨油是菜籽油中的极品。

走进罗丽江的古法榨油技艺传习所,一台巨大的水车和一座大型石磨让人有时间穿越的感觉,一下子回到童年的时光去。一排排被掏空的巨大原木呈现出古铜色的油光,浓郁的菜油香味扑鼻而来。工人们在作坊里按照各种工序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炒、磨、碾、蒸、踩、撞,这是木头压榨的古老制油方法,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古法榨油,严格按照传统工艺,代代口耳相传,一丝不苟。今天古法榨油技艺传习所保留下来的每一道工序,和三百多年前明朝出版的《天工开物》,仍然完全吻合。榨油的第一道工序是炒籽。炒籽的锅和一般的锅不太一样,斜着安在灶台上。这是为了方便散热和翻动。炒菜籽需要师傅不停翻动,并随时掌控火候。二十多分钟过去了,师傅捏起一把菜籽碾开在灶台上,凭菜籽芯的颜色来判断起锅的时候。热乎乎的菜籽起锅了,马上转移阵地,那个大石磨,是专为碾菜籽而定制的。启动水车,水车带动石磨咕噜咕噜地转动起来,脆黄圆滑的菜籽在石磨的碾压下被磨成不规则形状。古法榨油的每一项工序都带着温度,菜籽碾完了,就要上锅蒸。在蒸之前,还要先过一遍筛,确保菜籽粉末均匀。灶里火势正好,开始蒸坯了。蒸粉用的蒸锅是专用的,外形如蜂筒,将碾好的菜籽粉俗称叫“坯”倒入其中,让粉末充分吸收水汽,蒸熟蒸粘,水分和温度的控制全凭经验。接下来就是最考验师傅技巧的环节了——包饼。包饼不但要求有良好的腰力、臂力,,能不能出油,出多少油,全部由包饼的师傅掌握。俗话是这样说的:一坯二碾,三包四打。包枯也要包得好,不包平就不出油,油就藏在里面。就要踩得四周一样平,要踩平,中间不能藏芯。包好的坯饼,叠放在一起,就可以统一运到榨槽里撞油了,这是榨油的核心环节。传统的榨槽,重超千斤,用一根或两根大硬木如柞木或樟木凿空制成,横摆在榨油坊的显要位置。将胚饼竖着放进榨槽里,槽内右侧装上两排木楔,师傅们调整好桩头位置,就可以开榨了。开榨时,掌锤的师傅,执着悬吊在空中的油锤,对准油槽中的“进桩”用力撞去,沉闷的撞击声,成了一种师傅们熟谙于心的韵律,起步退步,拖后进击,油饼的稻草闪闪发亮,油槽里金黄的清油如暴雨般喷洒而出。四五个壮小伙要同时着力,拉绳的人要拉得好,后面掌尾的人要掌握方向。三四十分钟的撞油结束后,师傅们开始卸下油饼,菜油制全部工序完成了。

和机械化的榨油作坊比较起来,手工作坊费时费力,考验手艺,确实不易。古法榨油堪称民间手工榨油技艺的“活化石”,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普教育价值。古法榨出的菜油色泽油亮、香味浓郁,口感绵香四溢,这也是古法压榨能保存至今的原因。一间小小的油榨坊,延续的不仅是世代相传的手艺,还有他们生存的经验,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