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穿行北纬25°,探询小粒咖啡前世今生

2018

10/25

10:33

来源

微信

2006年国际咖啡协会专家考察后,将云南小粒咖啡定位世界十大优秀名种咖啡;并将潞江坝定为小粒咖啡优良种植基地。小粒咖啡由此真正得名,开始走进公众的视野。

云南中西部地区,世界十大名种咖啡——小粒咖啡的原乡。从昆明——大理宾川——保山潞江坝——再到普洱,我们穿行于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咖啡种植历史, 路遇中世纪般的小村庄,起伏跌宕的壮丽峡谷,野象奔跑的热带雨林。

这会是一次耐人回味的咖啡文化幸福之旅,品鉴百年咖啡文化沉淀的原汁醇厚+旖旎风光做伴侣,这就是我的完美生活,也是你们的完美生活。

中国最古老的咖啡地标

决定咖啡酸度PH值的关键,除气候温度,首先是海拔。太低过酸,太高则过苦。咖啡种植适宜地带,在北纬25°间。三江汇流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横断山脉间,探询小粒咖啡的前世今生,就从这片区域开始。

昆明北纬25.02°。 这里是人头攒动的金马碧鸡坊。一条曾在上个世纪60年代盛极一时的商业街。1930年,越南女子阮民宣,在此开设了一家新越南来盛咖啡店。至本世纪初,金碧路拆迁,南盛依旧是老昆明的记忆地标。

当年、这种从法式情调玻璃窗里,袅出阵阵馥郁浓香的黑色液体,在昆明诗人于坚的记忆里,是伴随着一条呼啸的大铁龙——滇越铁路,穿越红河三角洲的起伏山川,河谷,梯田,从海防,河口老街,一直到昆明。它像一根尖锐的钢铁长矛,撬开了封闭的大清国门。

1905 年,在蒙自县城一个名叫碧色寨的车站里,一个名为铁道俱乐部酒吧咖啡馆诞生,伴随着资本涌入的衍生产物,咖啡就此应运而生。

翠湖路,仅临风景秀丽的翠湖公园。当年驼峰航线上的美军飞行员,爱经常光顾这里。今天这条远离都市喧嚣的僻静小路上,仍有很多意大利人开的咖啡馆,外国人尤其钟情昆明;或许是因为昆明的气候接近地中海的阳光。

作为一种有着悠久种植历史的本土农作物,温燥的气候,充沛的阳光,适宜小粒咖啡生长的土壤,虽然这些都足以用来解释、概括小粒咖啡辉煌一生的理由;但同全国绝大多数咖啡厅一样,这里店家一般不太喜欢选用“云南小粒”。其中一个的原因是口感过酸,这种酸度平衡非常难以驾驭,非得用沸腾摄氏95°以上的开水,加入细研磨咖啡粉,通过闷蒸的方法,获得酸度均衡。因此一般咖啡厅更爱选用口感相对均衡的印尼曼特宁。

昆明启程,我们一路来到了此行海拔最高目的地,大理,宾川县平川镇的朱苦拉。

异国他乡来的黑色种子 中国最古老的咖啡园

每年入冬前的10月,是朱苦拉人民欢庆节日丰收的日子。 人们穿着盛装,围跳起古老的彝族舞蹈,来庆祝一种酱红色果实的降收。

朱苦拉,在彝语中又叫做“绕道来”。紧倚鲍鱼江开凿出来的险峻路段给这一地名,做出了最好的形象诠释。

今天在村里仍有一些上了年纪,听不懂汉语的老人。但你说咖啡,她会明白。 她们驾轻熟路地领你来到一座村头的教堂前,热情慷慨的为你解说,从她们艰涩难懂的古老方言里,反复听闻出现了一个叫田德能的人。

据史料记载:田德能,就是这座朱苦拉天主教堂的始创者。公元1904年,这名法国传教士,跋山涉水,将这第一颗咖啡种子远渡重洋带来这里。

现在我们来到此行的目的地,北纬26°,位于大理宾川县平川镇的朱苦拉。朱苦拉倚靠一条名叫鲍鱼江的大河,与海拔1700米河谷高地上的小村庄。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朱苦拉咖啡园。 围绕在一个依稀古老的教堂,四周挂满青红的果子,咖啡树就自然生长在农田,山坡上。1904年,当被她的主人,那名法国神甫带来这片干热的河谷地时,人们远远打量着她,就像法国作家梅里美笔下那个吉普赛姑娘卡门。仿佛她的出现将会带来某种戏剧化的故事发生。

斑驳的教堂前,早已没有了当年传教士传颂福音的痕迹。而这种来自异国土壤的果实,长相怪异的洋卡门,虽然古怪,人们在对其远远打量,品头论足一番后也就微笑着接纳了。

咖啡活化石

于迄今很多传统的非洲部落,种植咖啡但不饮咖啡,顶多只嚼食咖啡果实不同。朱苦拉人种植咖啡,并且饮用咖啡。

村民李炳龙家种植咖啡,迄今3代。已到咖啡成熟的季节。满院子里结满了这种青红果子。

他告诉我们,从他爷爷那辈开始就喝咖啡了。村里人迄今还沿用一种最早的喝咖啡习俗,用土碗,搪瓷缸盛着,像喝绿豆汤。如此豪饮之势必让全世界每天摄入咖啡因最多的美国人都为之惊倒,必以为血液咖啡因含量严重超标。

其实仔细观察,他为我们演示每一个亨煮咖啡的步骤: 从选豆、加工、饮用,朱苦拉人都采用一套独具创新的方式,比如用牙嗑,石头砸去壳;而最后在经由一种特殊石磨,磨出大小颗粒不一的咖啡粉末……,最后的大锅水煮稀释掉了大量咖啡碱,高温萃取也起到了降酸作用,这一点类似古老土耳其咖啡,又似乎于土耳其咖啡很不同。

朱苦拉咖啡,在远嫁来这个彝族小山村之前,不姓朱。

这种源自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品种,又俗称铁皮卡;一种代表着远古咖啡的种植技术,即咖啡史上称为的第一季时代。往后传入阿拉伯,繁衍出来庞大的阿拉比卡家族。包括我们熟悉的摩卡,牙买加蓝山,印尼曼特宁,都是阿拉比卡大家族的成员。

  

探询朱苦拉咖啡种植,于饮咖啡的历史,无疑就等于找到了第一季小粒咖啡的活化石。

在枝繁叶茂的树林里,我们发现了一些零零散散略高于周围植被的灌木。今天纯野生的咖啡树,在全世界范围已经非常稀少,而在朱苦拉的梦庄园里,我们发现了这些迄今生长周期超过50年古老的咖啡树。

经考证,这些“铁皮卡”与“波邦”的混杂品种,为后期移植;而据此断定,朱苦拉人大量栽种咖啡的时间可以上溯到1948年。由于这种茜草科植物,生性娇贵。并非茶叶,长生绿叶植物,一般来说,6年树龄,就会遭受一种“锈死病”的病害,但这里却没有发现。

涅槃重生的奇迹

进入冬末春交的越南。从入秋后开始,西原美邦蜀至胡志明市的21号公路上,往来穿行运送咖啡的车辆络绎不绝。如今的21号公路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G7咖啡公路。

作为大航海发现时期的产物,咖啡先是经由航航贸易从南洋传入台湾,在辗转运上海、广州;另一种传播方式则就是经由滇越铁路运送到了云南。

今天的越南,主要种植一种叫做利比里卡的咖啡豆。利比里卡,一种专供廉价速溶咖啡使用的高产咖啡豆品种;咖啡在今天越南人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叫做“呷饮”的生活情趣。

而于安南山脉,一山之隔的中国云南,咖啡的传播、发展进度,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潞江坝咖啡加工厂、咖啡流水线

海拔25.08°的潞江坝,紧倚靠着奔腾的怒江大峡谷和碧罗雪山。

沿潞江坝怒江一线,一直延伸到新州府所在地六库一带,曾经星罗密布着许多咖啡园。

潞江坝新镇咖啡种植基地

采摘工人正给我们展示一种专用的筛子。这种6.25毫米口径的筛子是专为小粒咖啡量身定制。小粒咖啡,顾名思义,颗粒小,今天在淘宝商店里我们会看到18、19目这样的术语,其实指的正是这种筛孔体积大小。小粒咖啡一般是在15到17目;而精品豆,一般都在17目。

那么优质的原料,一定意味着口味好吗?

当我们走进新镇咖啡种植基地的烘焙坊时,看见了那一系列标准化的咖啡作业流水线,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这里。

咖啡果实,从采摘到消费者手中,要经历几个步骤,首先是采选,去壳,咖啡豆最古老的初加工方法是日晒,即直接将新鲜豆,日晒烘干,然后用机器捣壳。

这种加工法据说最能保持咖啡果子香气,因而也被用于少量高端咖啡生产;但其效率低,大规模的咖啡庄园为了品质,已改用更为先进的水洗法。水洗法,也叫湿法加工,是将采摘的新鲜咖啡豆倒入水槽,然后剔除质量轻的浮在表面的不合格产品,再把选出来的咖啡豆去硬壳和果肉,取出咖啡核,这时候的咖啡豆表面还存有一层果胶粘液,需要放入发酵池中发酵,经发酵后的咖啡豆表面果胶开始分解,并由此产生了酸度。

这种酸苦平衡的发酵工艺,其实很难掌握,在国外咖啡产业发达的南美等地,此项技术,一直被作为行业机密封锁。

在种植基地旁的园里,我开始尝试泡制一杯小粒咖啡最好方法。给我们一直开车的李师傅,是一个健谈的白族司机。他驾驶室里总是放着一个特大号耐克杯,每天早起灌一大壶茉莉花是他约定俗成的习惯。从李师傅大茶缸上,找到了灵感。将咖啡磨成感冒冲剂大小,像冲茶一样,直接用沸水沏。李师傅呷一口表示可以接受。而此前博士用摩卡壶,和滤纸制作的成品,我留意他只是很矜持的喝了一小口。这一小小细节习惯上的差异,恰巧又暴露了关键问题。

与朱苦拉人不同,怒江人没有嗜饮咖啡的习俗。

历史上滇西北地方政权的统治者,把这些人称为“裸裸”,意思就是还没有被教化的野人。因此也保受周边几个强悍民族的欺凌。 基督者的关怀,慰藉了他们的心灵。1888年,一个名叫任安守的法国传教士,翻过碧罗雪山,来到怒江大峡谷,此后英国传教士富能仁,发明了独特的傈僳语拉丁经文。基督教势力由此壮大。整个18世纪到19世纪初,罗马教廷的传教士,在怒江扎根,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是怒江流域的人们纯真,善良,对这些外来的游子敞开了胸怀。而从某一方面是神奇的土地也同样在教化着他们,他们看到了另一种文化的强大。

  

也就在这里,咖啡这种起源自非洲的茜草科黑色果实,遭遇了一个最强劲的对手。一种来自山茶科家族的植物——茶。

从云南普洱,经由大理,丽江,越过梅里雪山,进入云南和西藏横断山脉交界处的线路,被称作滇西茶马古道。19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企图说服当时西藏统治者,使用价格相对廉价的布丹、锡兰,尼泊尔茶叶。当遭到了当时西藏政府的强烈抵制;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条汉藏文化交融的血脉。因为汉儒文化与藏传佛教的强大,基督教止于怒江峡谷,横断山脉云南西藏交界。因为茶,这种强大的本主文化,成为了咖啡于天主教传播的最大阻碍。

也就是这一时期,咖啡在这片土地上第二次断代,差不多清末义和团灭洋运动以后,怒江地区爆发了白汉罗教案,教堂被焚毁;到了20世纪初期,声势浩大的反资本主义侵蚀运动,传教士被大批驱逐;那时南来盛也开始改卖米线、饵丝。

  

在怒江峡谷里,经历涅槃重生后,小粒咖啡迎来它的第二个春天。导致涅槃重生的是一纸中苏贸易协定。 本着多出口,创收外汇的原则。针对出口的高快产量需求,一种“莫蒂卡”的新品种因此诞生。

俄国咖啡烧制方法很简单:奶锅煮,纱布过滤后,饮用时加入了大量的红糖,奶油,姜片,豆蔻,和伏特加。就变成了一种鸡尾咖啡饮料。

当我们再来回顾咖啡的发展历程: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已经有了煮咖啡的玻璃器皿,把玻璃杯,隔着铁皮,下面用酒精灯烤;到了1763年,法国顿马丹,发明了一种用布袋加入咖啡粉,放入铁锅煮的方法,就是挂耳咖啡的雏形;1800年,法国一名叫得贝洛的主教,发明了小孔滴漏咖啡。即今天越南街头常见的滴漏咖啡。 1840年,英国人贝纳尔发现了利用蒸汽压力的原理,发明了一种“比利时咖啡壶”,即虹吸壶的前身;到了1933年,意大利人比乐发明了用蒸汽高压萃取摩卡壶技术,咖啡渐趋走向现代化。

而截止上个世纪80年代雀巢咖啡进入中国开始。人们对于咖啡印象就是加入牛奶的甜甜黑色液体。

曾经有个笑话,几个腰缠万贯的暴发户来到上海某咖啡馆,大叫服务员,给我们一人来一杯雀巢咖啡;满堂咋舌。

就这样进入第二季的小粒咖啡,已速溶咖啡时代开始,并逐渐走到20世纪尾声。

小粒后现代

从保山到六库。怒江六库,通往旅行者的天堂丙中洛的毕经之地。从丙中洛一直到西藏的察瓦龙乡,横断山脉渐入尾声。我们咖啡之路在这里转折。在南部地区,那里小粒咖啡的第三季生命正在开始蓬勃生长。

  

云南南部普洱市。普洱市,曾经的普洱茶起源地。

进入20世纪的1946年,espresso,一种通过压力,快速萃取咖啡液精华的咖啡机正式问世,奠定了10秒钟左右萃取标准;后来espresso技术随着一张贴有美人鱼LOGO被推广到世界各地,像煽起蝴蝶效应的翅膀,风靡全国,变成了一种小资界的新宠。

普洱这个古老的茶产地,也迎来的一轮新的咖啡种植热潮。

雨林、野象、后花园

在一个叫曼中田的咖啡庄园里,我们见到了一种来自巴西雨林式的更科学的种植方式。低矮的咖啡灌木,在咖啡种植业发达的南美,通常采用香蕉树这样的高大灌木遮荫,因为对于咖啡果实来说,威胁不只是寒冷,暴晒也同样危险。

由于地处湄公河的上游的澜沧江流域,这里到处充满了东南亚热带雨林的异域风情。天然的生态林环境,成为了新一代小粒咖啡的天然庇护所。 2013年,人们惊奇发现了几只奔跑在咖啡庄园里的野象,这像一个有趣的寓意,崭新开始的咖啡第三季原生态品质的回归

今天随着中国日趋膨胀的城市建设,愈来愈多资金雄厚的咖啡连锁巨头企业,开始加速布局西部战略。而小粒家族的子孙后代将在庞大帝国产业里,继续扮演着时代的角色。

我们的咖啡之旅到此告一段落,当我们回顾这一路走来里程,19世纪小粒咖啡随着资本带入。19世纪中业,一度于资本一起沉浮于这片土地。进入21世纪,又因资本重新蓬勃。

Tips

从大理到宾川——平川镇,为普通的省道,平川镇——朱苦拉,为乡村机耕道,一路沿金沙江峡谷腹地踟行,部分地处的道路紧倚山崖,崎岖艰险,建议非酷爱越野一族自驾车朋友,可选择在到平川镇后雇佣一辆路况较为熟悉的当地面包车,车价为150左右。

除了咖啡,还可以采购核桃,皮薄如荔枝,仁大的平川镇核桃做伴手礼。 朱苦拉村目前尚无正规旅游接待场地,需自备露营装备,建议返回平川镇找宾馆招待所。

如果要从潞江坝段顺带游览腾冲县,从潞江坝——保山——腾冲,部分地区为柏油山路,上坡下坡急转弯,驾驶需谨慎注意安全。

(文章转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