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三七产业发展的新活力

2018

03/01

09:51

来源

云南经济网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提出,“十三五”期间三七产业发展力争更上一层楼,到2020年三七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从2015年的149.6亿元到2020年的千亿元,如此巨大的跨越能否实现?

  近年来,文山州着眼长远,全力推动三七产业转型升级,把“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列为文山4大主导产业之首,全力发展,力争做大做强,三七产业由此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为三七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解决连作障碍 寻找突破,看到曙光

  三七种植长期以来受困于种一茬换一个地方的“跑马式种植”,导致无法建立长期种植生产基地。三七种植户张延安介绍,三七种植不能连种,一块地种植过三七之后必须经过至少10年的休整才能够再次种植,否则极易发生病害,甚至造成绝收。

  “三七产业的发展对文山州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如何解决三七种植‘连作障碍’问题。”文山州生物资源开发和三七产业局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伴随着三七产业的高速发展,土地需求量急剧增长,由此带来三七种植不断外扩,对于三七原产地保护和三七品质的稳定都是一个不小的威胁。所以解决“连作障碍”成为三七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文山三七产值五年跨越千亿的突破点。

  近年来,文山州“各路神仙各显神通”,开展科学研究与攻关,解决三七连作障碍问题,并看到了解决这一历史难题的曙光。

  王麟猛是七麟三七公司的董事长,从2012年开始研究攻克三七连作障碍。七麟公司的三七轮作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示范基地位于文山市平坝镇杜孟行政村上寨村小组,公司的第一块实验田仅有4亩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200亩的实验基地。

  “三七轮作时间要想减短,除了干燥、海拔低等选地要求外,最需要克服的就是土壤的细菌含量。”在基地的三七棚内,王麟猛边走边介绍, 栽种过三七的“老地”容易在土壤中残留细菌,而三七种植对于土壤的要求又较高,若在不经过处理的老地上种植,根腐病的发病几率高达90%,“根腐病”就相当于三七中的癌症,一旦患病三七基本绝收,还会传染给同地的其他三七。

  王麟猛向笔者展示了公司攻克连作障碍的成效。一块三年以前种过一次三七的地里,一分为二,一边经过土壤处理,另一边未经过处理,后期管理全部一致,一边是“绿油油”的繁茂长势,另一边则是稀稀拉拉长着几棵三七,叶黄株矮,清晰明了地展现了未处理过的地和经过处理后的土地种植出的三七长势的天差地别。

  为了更直观的肉眼比较,王麟猛分别拔出两棵三七对比其根须长势,经过土壤处理的三七叶片大而肥厚,根系发达,三七的个头也很大。未经土壤处理过的三七显得病恹恹,王麟猛轻轻一抖土便拔出,叶子枯黄,根系短、少且根部已经开始腐烂,王麟猛摇摇头说,这颗三七已经“死了”,要不成了。

  王麟猛说,自己的土壤处理剂是通过消毒处理降低“老地”中细菌的存活量,将三七根腐病的发病几率控制在5%-10%左右。后续给土壤补充一些有益菌,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分别可减少25%和30%,提高土壤肥力的利用率,为三七生产提供一种良性循环的环境,比起新地上种植的三七产量还能增收20%-30%。

  王麟猛的技术一经推出便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连作障碍”是历史遗留下的百年难题,很多专家、企业都一直在钻研如何解决连作障碍,但依旧未果。媒体的推广也吸引了各方专家们对王麟猛的技术进行关注。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三七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农科院、云南三七研究院研究人员对王麟猛技术试验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为了集中力量研究,王麟猛在2014年成立了“文山七麟三七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为载体吸收大量科技人才和力量去支撑这项技术的发展。

  王麟猛介绍,目前已有30户农户正在使用公司的这项技术。

  打通电商平台 消除“怪圈”,立下头功

  历史上所记录的三七价格疯狂暴涨暴跌的现象数不胜数。2012年三七巅峰时期每公斤的价格高达1340元,而在20世纪80年代三七价格曾落到每公斤20元的谷底。

  “文山三七要想产值达到千亿元,寻找的突破口一是‘种’,二是‘销’。”文山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徐爱民说,只有解决了三七的市场销售问题,才能消除“怪圈”对三七产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对于如何解决市场供求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三七产业目前已经完全“市场化”,所涉及的市场经济范围是较为庞大的,没有办法由政府或某企业对此进行改善。要解决供求关系得从根本做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七农的现代化意识,通过“互联网+”平台让七农能够清晰了解到三七的市场需求量,而不是头朝黄土背朝天的盲目扩种。

  “早期的三七销售基本都是省内销售,大部分的三七交易都集中在文山小小的三七交易市场里。”陈德林从1992年开始从事三七销售,他说,那时三七也就10多块钱一斤,“很多七农拿三七的毛根去做鸡窝”,而2012年以后三七价格疯长,就连那些做鸡窝的毛根都卖到了300块每公斤。

  当年陈德林在三七市场里有自己的一个小门铺,主要销售新鲜三七、干三七、三七粉这类的三七粗加工品。“不过利润很薄啊”,陈德林说当时跟七农60块每公斤拿的三七,62块每公斤便出手卖了,中间也就赚个2块钱的差价。

  2005年由于三七市场搬迁,陈德林便没有继续他的三七生意。

  谢晓莲2004年在淘宝上开了自己的第一个三七店铺,那个时候三七市场没啥起色,生意也不好做,坚持到2015年,随着三七的知名度逐渐上升,被大家熟知,谢晓莲抓住微商兴起的时机,开始在微信上销售三七。

  通过两年的客户积累,现在谢晓莲的三七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既有线下门店的生意,还通过店铺老顾客的推荐和朋友圈扩张自己的网上订单,每月有近千斤的销售量,收益相当可观。

  去年仅文山华信三七、苗乡三七、高田三七、七丹药业等企业,年网销额达2000万元左右,为文山市在2017年国家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绩效评价中位列云南省第一位,是全省惟一优秀县(市),全年县域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达17亿元立了头功。

  培育产业园区 演绎三七工业的“蜕变”

  2016年文山州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2016年,全力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千亿元培育行动计划。抓实三七种子管理、规范化种植、初加工规范、龙头企业扶持、宣传策划等基础工作,抓好药食同源申报、三七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推动签约企业落地建设,推动以三七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

  文山州三七特产局的马成英介绍,文山三七产业园区将规范三七生产链,统一批量专业粗加工处理,防止劣质三七流通市场。文山三七产业园区2000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2013年至2015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97.3亿元,计划到2020年末培育和引进企业100户以上,实现园区生产总值500亿元以上。

  2017年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0.45亿元,特别是三七地上部分纳入了地方特色食品管理,三七种子种苗、三七药材两项国际标准和无公害三七药材及饮片行业标准颁布实施,为产业高质量、高标准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七发展的目光需长远,同根三七董事长周文祥曾提出打造全国三七大健康沃尔玛的想法,简而言之就是力争把文山打造成国内最大规模、最高标准、原料品质最优的,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优质原料生产基地,确保文山作为国内三七等中药材原料供应基地的主导地位。

  央视星光大道的“气血康”广告,东方卫视“康美三七粉”广告,包括热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都不乏文山三七的踪影。目前全国以三七为原料的生产企业1350余家,中成药品种360余种,药品批号3620余个,产品涉及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眼科及皮肤科等用药,几乎囊括了目前医药工业中的所有剂型。文山三七产业协会会长曾立品认为,解决供过于求最重要的一点是龙头企业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就目前来讲如果纯靠新鲜三七销售,文山州5年之内产值达至千亿元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只有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走加工产品的销售才是实现文山三七产业飞跃的有效途径。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