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响遍天下的白族石雕

2018

04/19

11:46

来源

传统文化网

白族石雕传统历史悠久,村中石雕工艺代代相传。石雕工艺主要以家传、师传和自学三种方式进行传承,但主要以家传为主。石雕艺人的工艺水平炉火纯青,雕刻时一般都不绘制草图,也不事先制作小样。

民歌歌曰:甸北调子无尽头,三庄人擅建转角楼,秀邑白族人擅雕石狮子,新华人专制五金绣球。这首民歌赞颂了鹤庆甸北白族调的浩瀚和三庄木工、秀邑石匠及新华人五金加工的卓绝工艺。别的不讲,光说秀邑的白族石雕工艺,就可以堪称是“旱天打雷———响遍天下”。

白族石雕

早在宋大理国时期,秀邑的白族先民就有擅长石刻、石雕的专业匠人,从事房屋、庙宇的基础、柱墩、护栏和石牌坊、石塔、碑石及一些石器具的制造与装饰。他们的工艺精湛,较为有名的有文庙天子台的石龙犀台、护栏;朝霞寺的经幢;镜台山壁上的摩崖石刻;天华洞中的石子图;龙华山寺庙中的石水缸、石鱼盆;县城城隍庙门口石狮戏耍的石绣球等等。秀邑村背依美女山,美女山全系青石。此地的青石质地优良,晶莹剔透,石质细嫩。

白族石雕的种类

白族石雕的产品种类繁多,分为民用建筑基础石脚、柱脚石、阶沿石、踏步石、门墩以及寺庙和风景区建筑石雕构件、装饰件、佛像、牌坊、墓龛、狮子等。工艺主要采用圆雕、浮雕、线雕、深雕、透镂雕等手法,造型生动逼真,风采各异,有民谣赞其“雕得石龙腾空舞,雕得石花引蜜蜂,雕得石人开口笑,赛鬼斧神工!”

白族石雕的工艺流程

选料:根据作品的规格大小、风格造型、置放地点及环境,选取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石料来进行艺术雕刻加工。石质的软硬、石层的疏密、石质内有否杂质,都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成败。在选择的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艺。

打荒:根据作品造型要求将选好的石料凿去多余的部分,分为三个过程。粗胚凿到粗具轮廓的过程叫“开大荒”。进一步打出体面结构和基本形的过程叫“开中荒”。打到离形体约1厘米左右时叫“开小荒”。三者在整个雕刻过程中交替进行,开荒中除掉的多余材料叫“荒料”。打荒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为大、中、小錾子。

打细:将开荒后剩下的多余部分去掉,重点刻画形象和找准形体的起伏结构等细微变化,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处理的重要阶段,需要耐心地进行精雕细刻。使用的工具为齿凿、平凿、石锉。

打磨:在打细石雕的基础上,用研磨材料进行打磨、抛光以显示石材的质感,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打磨的工具和材料有抛光机、砂轮、砂纸、氧化铬、抛光膏等。此道工序是根据艺术效果而进行的,有的是全部通体打磨,而有的只需局部打磨。

据悉,白族石雕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在与现代文明的对接和交融中,不仅实现了民族文化自觉的提升,而且展现了民族文化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文章转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