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中旬,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编的《2017年度中国云南灯盏花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昆明发布。该《报告》认为,目前,云南省灯盏花种植规模已达上万亩,药材产量达400万公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5%,可以保障灯盏花产业发展的资源需求。
产业报告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杨洪军指出,灯盏花综合特性与银杏叶相似,单方制剂国际化研究也已开始。灯盏花产业才刚刚起步,天花板高且成长空间巨大,有望成为下一个“银杏叶产业”。
市场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自明代云南著名医药学家、后世称为“滇南药贤”的兰茂在其经典著作《滇南本草》中收载灯盏花以来,已有600余年的传承历史。
灯盏花,又名东菊,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尤以云南较多。其性寒、微苦,具有微寒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消炎止痛的功效。目前在临床上除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外,在糖尿病、肾病、颈性眩晕、老年性疾病的治疗上也有较好的疗效。
据悉,灯盏花药理活性较强且单味药材即可组方成药,药材成分安全性高,综合特性与银杏叶相似,部分产品已具备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据杨洪军统计,目前含有灯盏花的中成药产品有18个,其中心脑血管类品种13个、骨科类品种4个、皮肤类品种1个;以灯盏花为君药的中成药有14个,有4个品种被《中国药典》2015版收录,有10个品种进入2017版全国医保用药目录,全国独家品种有12个。
由于其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些药物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数据显示,仅2015年,云南省内以灯盏花为原料的心脑血管中成药品种销售额就占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心脑血管类中成药市场的1.71%。其中云南生物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昆明龙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所生产的灯盏生脉胶囊、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剂销售总额占90.8%。
“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充分说明灯盏花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也将是下一个能够实现国际化的植物药,有望成为下一个银杏叶产业。”杨洪军充满期待。
人工种植产量占全国95%
不仅是成药,灯盏花也成为云南等地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品种。
据云南省医药商会常务副会长吕显斌介绍,灯盏花野生资源已经枯竭,但由于云南已经掌握了成熟的种植技术,完全可以保障灯盏花产业发展的资源需求。
数据显示,云南目前人工种植灯盏花产量占全国的95%以上,全省灯盏花种植近万亩,药材年产量已可达400万公斤以上。其中,红河州因为海拔较高、地势平缓、光照充足、优质空气和土壤条件,被专家鉴定为灯盏花最适宜的种植区。
如今,“红河灯盏花”已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定;2009年,云南农业大学和红河千山生物公司还共同起草了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红河灯盏花”,并正式颁布实施。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健康发展
虽然种植面积日益增大,但灯盏花产业的发展也面临困难。
“灯盏花产业才刚刚起步,市场天花板高。”吕显斌认为,“未来需要通过培育灯盏花大品种成就大企业,通过灯盏花大企业集群发展成就大产业。”
在深圳高特佳投资集团首席战略官高特佳看来,灯盏花产业的发展应立足于云南优势企业,以培育、壮大灯盏花产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做大品种、创新品种、标准引领、品牌打造为抓手,夯实道地药材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全面提升资源价值。
“灯盏花产业核心骨干企业,应该对已批准的以灯盏花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进行系统梳理,筛选出适应症和市场前景好的品种进行中药大品种培育。强化上市品种二次开发和现代剂型开发,加强产品的工艺质量标准提升,做好药效物质机理等基础研究并通过循证医学研究等积极拓展新的临床适应症,不断巩固和提升灯盏花中成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市场份额和地位。”云南生物谷药业董事长林艳和说。
杨洪军建议,发展灯盏花产业要围绕产业链凝练创新链,体现从基础研究到科技攻关再到产品开发的思路,进一步做大灯盏花相关中药品种,开发出几个重大产品,以科技创新驱动灯盏花产业健康发展。
(文章转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热门评论
{{ value.nickname }}
回复{{ value.parent.nick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