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州介绍
保山市,古称永昌,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市府所在地距省会昆明486公里,外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67.78公里,内与大理、临沧、怒江、德宏四州市毗邻,国土面积19,637平方公里。辖隆阳、施甸、腾冲、龙陵、昌宁一区四县,总人口246.8万人,有世居少数民族13种,少数民族人口有24万人,有华侨、侨眷、归侨28.9万人,华侨分布在29个国家和地区,是云南省主要的侨乡。
朝代更替
勐掌——勐达光(哀牢国)——汉朝——三国魏晋南北朝——南诏国——大理国——元——麓川国——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名称演变
部落国家——勐掌(2千年前)、勐达光/哀牢国(公元前425年)
汉朝——益州郡
三国魏晋南北朝——永昌郡
蒙舍龙(南诏国)——永昌节度
大理国——永昌府
元——永昌州
麓川国——勐卯弄
明——永昌府
清——永昌府
民国——滇西道(后改腾越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山市
重大历史事件
保山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境内出土的“蒲缥人”遗址,经鉴定至少有八千多年的历史。
至少在三千多年前,保山就已经存在部落国家。在汉朝势力触及保山这片领土之前,傣族先民已经在今保山盆地建立城邦国家“勐掌”。
公元前425年,澜沧江、怒江中上游的傣族城邦以“勐掌”为中心形成联盟国家“勐达光”(傣语意为“中央之国”。
公元前109年,汉朝征服“勐达光”(哀牢国)东面的雟(洱海北面)、昆明(洱海周边)、滇(滇池周边)等部族和国家设置“益州郡”,将势力延伸入“勐达光”(哀牢国)境。
公元47年,“诏达光”(哀牢王)贤栗遣使拜访汉朝越雟郡太守,请越雟郡太守向汉朝皇帝转达归附之意;同年,“勐达光”(哀牢国)成为汉朝的附属国。
公元738年,“蒙舍”(汉朝邪龙县、今巍山县)的傣族先民(哀牢人)入主洱海盆地建立“蒙舍龙”(汉译“南诏国”)政权;公元762年,“蒙舍龙”(南诏国)统一保山境内各部,在保山设永昌节度。
公元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杀死最后一任南诏王及南诏贵族八百余人,建立“大长和国”,前期从“蒙舍”随南诏王室入主洱海盆地的傣族先民纷纷逃往保山避难。
公元937年,原南诏国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平定洱海地区乱局,建立“大理国”,继承了南诏国的政治遗产,仍在保山设永昌节度(后改永昌府)。
公元1253年,蒙古可汗忽必烈率军沿川藏边界南下灭大理国,先后平定大理国的八府、四郡、四镇、三十七部,在保山设永昌三千户,隶属大理上万户。
公元1312年,“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的傣族头人思汗法兼并周边地区、建立“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316年,“勐卯弄”(麓川国)向东扩张、占领永昌地;保山成为“勐卯弄”(麓川国)领土。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国)归附元朝、其控制区域置平缅宣慰司;保山属平缅宣慰司“勐掌”地。
公元1659年5月,满清征南将军赵布泰、提督线国安率军攻入保山,在保山等地进行大规模屠城(史称“永昌之屠”),清缴南明残余势力,清朝在保山设永昌府。
公元1913年,民国政府在全国推行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永昌府被裁撤、所属行政区由上一级的滇西道(后改腾越道)直辖;同时在其原辖地腾冲设腾越道。
2000年12月30日,撤销保山地区和县级保山市,设立地级保山市。原县级保山市改设隆阳区。保山市辖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
2015年8月4日,《民政部关于同意云南省撤销腾冲县设立腾冲市的批复》(民函248号):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腾冲县,设立县级腾冲市,腾冲市由云南省直辖,保山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