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州介绍
普洱市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1%。普洱当地的民族传统节日有佤族木鼓节、拉祜族葫芦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
朝代更替:
汉朝之前—汉朝—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华人民共和国
名称演变:
汉朝之前:傣族古国“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属地。
汉朝: 汉朝 于“勐达光”故地设永昌郡; 今普洱境属永昌郡。
蜀汉:蜀汉分建宁、越隽、永昌三郡地置云南郡; 今普洱境分属永昌郡(澜沧江以西部分)与云南郡(澜沧江以东部分)。
魏晋南北朝:中国内地王朝放弃云南高原; 今普洱境分属各地傣族土目。
唐代:“蒙舍龙”(南诏国)在“勐掌”(保山盆地)设永昌节度、统辖澜沧江以西地区;
在“勐谷”(景东盆地)设银生节度、统辖“勐谷”及其以南地区, 今普洱境分属永昌节度(澜沧江以西部分)、银生节度(澜沧江以东部分)。
宋朝:猛谷(今景东)的傣族王子诏真率属民南下,统一澜沧江中游地区傣族“勐”(邦、国),建立联盟国家“勐泐”(汉译“景陇国”)。今普洱市北部属大理国蒙舍镇、南部属“勐泐”(景陇国)。
元朝:征服元江等地,今普洱市东南部的墨江、宁洱、思茅、江城等县区归入元江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03年:撤销思茅地区,设立地级思茅市。(1)撤销思茅地区和县级思茅市,设立地级思茅市。市人民政府驻新成立的翠云区思茅镇月光路。(2)思茅市设立翠云区,以原县级思茅市的行政区域为翠云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思茅镇过街楼路。(3)地级思茅市辖原思茅地区的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翠云区。
2007年1月21日,同意云南省思茅市更名为云南省普洱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思茅市翠云区更名为普洱市思茅区。
普洱所有县名称变更前后:
宁洱变更为普洱
思茅变更为思茅
驻募乃变更为澜沧
驻威远变更为景谷
驻景屏变更为景东
驻恩乐镇变更为镇沅
驻玖联镇变更为墨江
驻勐烈变更为江城
驻孟连城子变更为孟连
驻西盟镇变更为西盟